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5|回复: 5

罗洪:百年不变的印迹——《邵阳晚报》史上最长篇幅“揭秘”隆回人文地理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15: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绚丽隆回”之四

罗洪:百年不变的印迹

文/张卫民  袁进田  王生泉 摄影/张光

    隆回的东北角是罗洪乡,古称春溪洞。相传元末明初这里遭特大洪水,农田村庄被毁,一位罗姓长者,率领百姓重建了家园,为传颂他的功绩,人们便将春溪洞改名为罗洪。罗洪境内风景优美,文物颇多,源于此的舆地文化更是声名远扬。              

    舆地世家与邹氏地图

    舆地世家,得从邹汉勋的外公吴兰才说起。近200年前,吴兰才意识到科举之路走不通后,开始将地理方面的知识整理成卷,专心学研。由于整理工作繁重,邹汉勋的母亲吴瑚珊十多岁时成了帮手。父女俩编写了《地理经释》。吴瑚珊嫁到罗洪后,邹父邹文苏办起了私塾“古今堂”。邹汉勋六兄弟幼年起便开始随父亲读经史,随母亲学地理。在六兄弟中,邹汉勋成就最大。他博览群书,先后删繁就简研音韵、编校船山遗梦、精修方志,其“舆地测绘四法”、“标志法”和“五色区分法”,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舆地测绘法,奠定了中国近代舆地学的基础。他著作颇丰,代表作《读书偶拾》,共有三十六卷。左宗棠赞其“湖外学者,莫能及也”。他与魏源、何绍基被称为“湘中三杰”。

   邹家七代人代代相传,在一百多年里一直专注于地理方面的研究,个个有学术著作。其历史之久、人数之多、成果之硕,历史罕见。至邹汉勋长孙邹代均,第一张采用铜板印制的当时最准确的地图——彩色《中外舆地全图》面世。至此,中国近代舆地学研究始成气候,完成了划时代的历史性转变。这张“邹氏地图”也被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一个范本。               

    袁吉六墓:见证师生情深     

     袁吉六墓位于罗洪乡白莲村,毛泽东于1952年题写碑文“袁吉六之墓”,以示对老师的敬重与怀念。袁吉六墓居于一片田野的中间,墓碑高耸,就像一个路标。

    1913年春,45岁的袁吉六被调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与毛泽东成为师生。1914年,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第一师范,袁吉六又是毛泽东所在的本科一部第八班的国文教员。袁吉六教毛泽东国文达五年半之久,成为毛泽东记忆深刻的导师之一。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谈到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所受的影响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袁大胡子’的绰号……多亏了‘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解放后,毛泽东得知老师已于1932年去世,深表怀念,不但题写了碑文,还致函湖南省委,由省政府拨款为袁吉六先生树碑修墓。1965年,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应邀到主席家作客,席间回忆到在一师时的读书生活,言及袁吉六先生学识时,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接道:“斯人教天下英才。”于是,墓碑两侧又刻下了“ 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 ”的挽联。            

    百年论语印刷雕版

     去年8月25日,省文物局曹砚农教授等人来到罗洪,在对邹汉勋故居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察中,发现了96块120年前的清代《论语》印刷雕版。  

    我们慕名来到收藏者邹兴禹家。这些从岁月深处“走过来”的雕版,让人叹为观止!每块雕版长25厘米,宽18厘米,厚1.3厘米,均由梨木或枣木做成,雕工十分讲究,字体十分精美。这是光绪9年时用篆文雕刻的《论语》,字迹清晰,线条柔和,双面雕刻,除《论语》正文,还有封面、目录、序言、跋的雕版。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后,这些雕版没有一块腐烂或变形。翻看雕版,只觉墨香阵阵。      《论语》雕版是邹汉勋的父亲邹文苏创办“古今堂”时,用来印制教材的,由邹汉勋六弟邹汉池制作,如今的收藏者就是邹家后代。“古今堂”原有许多雕版,可惜有不少毁于一场大火,有的则被遗失。目前发现的是唯一一套保留完整的雕版。        

    节孝牌坊的故事

  在官树下村,一座节孝牌坊静静地立在旧时的官道旁,牌坊上的雕刻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欧阳舜华。她的丈夫是邹汉勋的兄长邹汉纪。邹汉纪死于乡试后,她一边拉扯孩子,一边侍奉公婆,长年累月,从不埋怨,时间长达八年之久。1858年,当时的知县根据咸丰皇帝的旨意,在村里为欧阳舜华建立了这座节孝牌坊。

  该牌坊高11.7米,宽9米,底座由四块条状石块镶成。四根方形立柱和七根方形横梁,撑起沉重的牌楼,下部有三道敞门,中门阔大,侧门较小,与门里门外连成三条出入通道,以便观瞻。该牌坊构造合理,雕刻精湛,一块块石雕非常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7月10日,我们走在罗洪乡,一路感受的都是浓浓的文化气息,一直给我们当向导,并不断为我们讲述这些人文历史的退休教师晏望贤说:“这是一百多年的舆地文化带来的文化气息。”

[发帖际遇]: ulcal获得本周补贴金钱45.
发表于 2009-8-4 17: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地方都没去过!有机会该得去看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17: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去去罗洪呢
下次去看下

[发帖际遇]: 逛高平老乡网帮ouyshan带来收益金钱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18: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浓浓的文化气息?是不是“牌”文化和“马”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赌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19: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晏望贤。
教我们的历史
我们称之为累死课
因为此公常常上课二十分钟才来,下课后还接着讲
别班上课了,他说,同学们,快点出去改个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5 03:54 , Processed in 0.0903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