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回复: 4

医患关系的人文透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8 10: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病,乃一种特殊境遇。无论肉体、意志和灵魂,皆一改常貌而坠入一种孤立、紊乱、虚弱、消耗极大的低迷状态。一个生病的人,心理体积会缩小,会变异,会生出很多尖锐细碎的东西,像老人那样警觉多疑,像婴儿那样容易自伤……他对身体失去了昔日那种亲密无间的熨贴和温馨的感觉,俨然侵入了异质,一个人的肉体被辟作了两瓣——污染的和清洁的,有毒的和安全的,忠实的与背叛的……他和自己的敌人睡在一起,俨然一个分裂着的祖国。

求医,正是冲此“统一大业”而来。

相对白衣人的优越与从容,患者的弱势一开始即注定了。他扮演的是一被动的羔羊角色,对自身近乎无知,束手无策,被肉体的秘密蒙在鼓里——而底细和真相却攥在人家手中。身体的“过失”使之像所有得咎者那样陷入欲罢不能的自卑与焦虑,其意志和力量天然地被削弱了,连人格都被贬谪了。他敬畏地看着那些威风凛凛的白衣人——除了尊重与虔诚,还混含着类似巴结、讨好、恭维、攀附等意味。他变了,变得认不出自己,唯唯诺诺,凄凄惶惶,对白衣人的每道指令、每一抹表情都奉若神明。那是些多有力量的人啊,与自个完全不同,他们代表医学,操控着生命的方程和密码。

对于患者的种种弱势表现,他是习以为常、乐然漠然受之,还是引为不安、勿敢怠慢?在一名优秀的白衣人那里,患者应首先被视作一个“合格”的生命,而非一个被贬低了的客体。一名有良知的医生,他一定会意识到:再去贬低一个已经贬低了自己的人,于心于职都是有罪的。同时,他也一定能谙悟:正是在患者这种可怜兮兮的表象下却潜伏着一股惊人的力量——一股让人难以抗拒的莫大的道义希冀和神圣诉求,它是如此震撼人心、亟需回报,容不得犹豫和躲闪,你必须照单领受并倾力以赴,方能不辜负之。不知现代医学教程中有无关于“弱势”心理的描述?我以为它是珍贵而必须的,每个白衣人都应熟悉并思考如何善待它。

“弱势”在良知一方总能激起高尚的同情和超量回报。但在另一类那里,情势就不妙了——

走进挂有门诊牌号的格子,随时可见这样的两位“交谈者”:一方正努力陈述痛苦,显露出求助的不安,同时不忘递上恭维;一方则满脸冷漠,皱着眉头,一副轻描淡写、厌倦不耐的样子……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接见”,如贵族之于乞丐,官宦之于芥民。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这涉关“生死大计”的接见维持不了几分钟即草草收场了,更像是个照面。若患者对轻易挥就的那寸小纸片不放心,还巴望着多磨蹭会儿,白衣人便道:“先试试看,再说……”其实,这话大有端倪,也就是说,此次诊断只是个演习,乃试验性的,他已提前透支了一道权力——一次允许犯错误的机会。

细想一下那些粗鲁的医学行为,若稍加警觉,许多细节皆令人不寒而悚。

一名正实习或上岗伊始的医生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病人径直朝自己走来——一点亦不嫌弃自己的年轻、在冷冷清清的案前坐下时,自己的内心会激起多么大的亢奋和感动啊,他定会比前辈们表现出更大的热忱与细致,会倾其所有、使尽浑身解数以答谢这位可敬的病人……遗憾的是,随着光阴流逝,随着日复一日的积习,这份珍贵的精神印象便和其他青春记忆一起,在其脑海中褪色了……当一个白衣人终于持有了梦寐以求的工龄和资历之际,他究竟比年轻时多出了些什么呢?

常闻病人家属向大夫送“红包”之事,亦曾目睹有人在医生面前苦苦央求乃至下跪一幕,那时我想,我们的医职人员何以让患者“弱”到了此等不堪呢?那“包”和“跪”里装的是什么?是人家对你的恐惧,是对你人格的不信任,是走投无路的灵魂跌撞与挣扎……




在和平年代,医院已正式成为接纳死亡最多的场所,也成了唯一能使死亡“合法化”“职业化”“技术化”的特权领地。

作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白衣人,一位怀有深厚的人道心理和生命关怀力的施治者,无论如何,都不能将死亡视为“合理”——这与医学的最高境界和使命是背道而驰的。

从古老的诞辰日起,医学即注册了其性质只能是“生命盾牌”而绝非任何形式的“死亡掩体”。她是以“拒绝死亡”为终极目标的,这也是其最高的美学准则和道德律令。“必须救活他”——假如医学在这一誓言前让步了、畏缩了,那她自身的价值尺度和尊严即遭到了损害,即等于自己侮辱了自己。

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书中还回忆了一桩终生难忘的事:

一位年轻的实习大夫,在目睹自己的一名患者死去时,竟失声痛哭。作者尤其指出,那死并非“事故”所致。也就是说,按通常理解,医方并无过失。可一个并无过失之人何以伤心到“必须哭泣”的地步呢?

意义即在此,境界即在此,信仰即在此。

我想,那一刻,促使年轻人流泪的除了悲悯之外,还有赖于另一项更重要的刺激,即一个他难以接受的事实:医学之无能!医学对一个生命的辜负和遗弃!他见证了这一幕,他感到震惊,感到害怕,感到疼痛和悲愤,感到了内心的“罪感”……

习惯死亡是可怕的。倘若连一颗心脏的骤停——这样巨大的事实都唤不起情感的颤动,这说明什么呢?麻木与迟钝岂不是比昏迷更可怕的植物心态?在所有的医疗事故中,同情心的死亡乃最恐怖的一种。

让我们与托马斯一道,向这份珍贵的哭泣致敬!它来自一名年轻人献给这世界最干净的礼物:痛苦和自责的勇气。

做一名白衣人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忧郁的日子里来见您。他走了那么远的路,捱了那么久的煎熬,打听了那么多门牌和号码,费尽周折,终于站在了您——一个有力量的人面前。他强打精神,满怀期待,献上感激,指着自己的心脏、胸口或某个沉重的部位:这儿,这儿……

他选中了您,也就把身体的支配权给了您,亦把巨大的荣誉和信赖给了您,仰仗您能挽救他,留住未来的时日和幸福。总之,他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见您的。无论一个平素多么轩昂和自恃有力的人,此时,其眼眸深处都跳跃着一粒颤抖的火苗:请,救救我……

可是,尊敬的白衣人,您准备好了吗?

[发帖际遇]: 春秋闲人买乐透幸运中得三等奖, 获得奖金金钱34.
发表于 2009-8-18 13: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为医生,当然是受人尊敬的,

但是现在看病难,看病贵,

我没办法尊敬他

[发帖际遇]: 王老五请朋友们吃饭, 花费金钱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8 21: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费”是看病难的真实缩影

赵志疆

“晚上宝宝发高烧、抽搐,从外地赶到武汉市儿童医院住院,却被告知没有病床,只能在走廊上坐板凳,而且要收费。”连日来,不断有读者反映这一情况。8月16日,记者调查后发现确有此事,每个板凳每天还要收费十元。院方表示,住院部此举违规,将彻查。(8月17日 长江商报)

“板凳费”的横空出世,令许多人大跌眼镜,批评质疑之声因此不绝于耳。关于“板凳费”自身的荒谬,笔者无疑赘言。相比之下,我更关心这样的问题:荒唐的“板凳费”何以出现?或者换句话说,大医院何以理直气壮地向患者收取这项“昧心钱”?

毫无疑问,“板凳费”出现的背景是医院人满为患、病床紧张,而这显然是因为前来求医问诊的患者数量过多所致。仅从医院轻车熟路地收取“板凳费”来看,医院早已习惯了这种供需极不平衡的现状,那么,患者为什么热衷大医院?某位患者家长的话或许是一种解释——11个月大的儿子已经持续发烧20多天,虽然点滴不停地在打,可就是不退烧,这才赶到大医院来诊治。

“看病难”有目共睹,很多专家学者不止一次地指出“看病难主要体现在大医院,而患者过于追求大医院正是其中关键所在。”这样的论述无疑十分准确,但公众似乎总是想不明白这样浅显的道理——其中原因,不仅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尽可能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是在久治不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迎难而上”。“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使用在医疗卫生领域格外贴切,当基层医院20多天尚且医治不好简单的发烧症状的时候,心急如焚的家长怎能不把大医院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当无数家长因此而走到一起的时候,大医院怎能不人满为患?由此也就使医院的“趁火打劫”成为可能。

毋庸讳言,相比起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医疗卫生投入不仅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而且分配也不平衡。大医院在资源分配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慕名而来的患者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大医院的优势地位,在此背景中,大医院无疑对优秀医疗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至此,医疗机构不免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大医院日渐壮大却依旧人满为患,小医院日渐式微却门可罗雀。当“店大欺客”的大医院居高临下制定各种限制举措的时候,小医院忙着通过制造各种噱头招徕生意,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是“迎难而上”直面大医院“宰客”,还是义无反顾扮演小医院的“实验品”,都难逃遍体鳞伤的最终结局,到哪里寻医问诊,也许还真是个问题。

此次事件曝光之后,武汉市儿童医院表示将“彻查”。笔者相信,经历过此次风波,“板凳费”最终将寿终正寝,但看病难是否能迎刃而解,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在基层医院20多天医治不好发烧、患者家属挤满医院走廊的现实背景中,缴纳“板凳费”也许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千辛万苦赶到医院,才发现即使是走廊里的一条板凳也求之不得。

如果将“板凳费”比喻为“趁火打劫”的话,严惩“打劫”固然重要,更为关键的是“灭火”。反思此次事件,与其囿于“板凳费”的噱头简单宣泄情绪,不如通过这样一面镜子来审视看病难的真实成因。8500亿元新医改投入如何分配,由此也不难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在兼顾大医院公益属性的前提之下,更应该将关注的目光置于那些“连发烧都治不好的小医院”。如果“火势”不能得以遏制,难免会出现各类“打劫”行为,纵使取消了“板凳费”,难保不会出现其他令人啼笑皆非的收费,而这充其量不过是变换一种“打劫”手段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8 22: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人是很羡慕医生的职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9 23: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6 07:50 , Processed in 0.0871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