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8|回复: 6

闲话高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7 22: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今天在网上一个朋友的空间看到一篇《闲话高平》,文笔优美,通畅流利。故转载之,非原创,特此说明,望各位共赏之~~~如果有条件的同志可以为本文配发几张图片则更显图文并茂{:soso_e128:}
     因大自然的钟爱,这是一个独具一格的地方;因古今乡人的生息,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因蕴山水之灵气,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这些,县志、官方文档或前人著述中,或详或疏,都有记载。而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高平人,能谈谈的,也就是自己记忆中的高平,或者说是梦中那个或远或近的家乡。因此,这是闲话,不为正史。而闲话,絮絮叨叨,随兴而来,没有条理,更无考证。
    上篇:历史与特产:逐渐远去的记忆
         一、高平,高坪
       “高平”,亦曾叫“高坪”。现仍有许多乡人,习惯写成“高坪”。位于隆回东北部的她,东临新邵,北连新化,东望宝庆。
从隆回往北而来,经六都寨,过七江、鸟树下,就进入高平界内了。过蚂蟥界、颜公进入高平镇大桥边后,一直往前走,就是经新邵迎光到邵阳的方向。这也是一条古商道。而在镇中心往左拐后,往前走到车轮边,再往左就是孟公、罗洪,往右就是侯田、毛坪。镇中心的这条小街,就成了“工”字中的那竖,把整个高平都给连起来了。
    印象中,在撤区并乡之前,罗洪是高平的组成部分。而撤区并乡之后,罗洪与高平也就并肩而称了。而这两个筋脉相连的地方,都是五十年代初从新化永固镇划转而来。清初时的永宁四都,与现高平、罗洪所辖范围基本相符,只是多了现新邵迎官、栗坪、隆回长鄄等地。
    高平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据清《宝庆府志》载:三国吴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今邵阳市、邵阳县、邵东县及新邵、隆回一部)置高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曰南高平。南陈省入邵阳。县治故址在今大桥乡小坳村古县场,仍有“堂下”、“迎官”、“马落”等地名,系当时县衙举行典礼和行政聚会的处所。而“高平”之名,也沿用至今。而高平先民居住此地,历史则更为悠久,据称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休养生息。而历史上因战争而迁入的楚人、越人等,融入当地,一代代繁衍至今。
    高平有四山环抱:高凤山崛起于东,金凤山逶迤于南,望云山耸立于西,桐凤山飞峙于北。高平有三水分流:春溪河发源于望云山东麓,由南而北流入新化洋溪;辰洲江发源于桐凤山,自北向南流入石马江;石马江发源于望云山南麓,自西向东流入新邵。四山环抱,三水分流,从空中看去,形似一口锅。断续相连的一块平地,养育着五十多个村的七万多人。据民间传说,南宋初,有观风水者来此,登白泥坪(今颜公乡境内)一望,深感地形秀丽,赞曰:“东有高凤朝阳,西有泥坪献宝,美哉!”后人将两句赞语各取一字,命名“高坪”。这也是“高平”常被写成“高坪”的一个由来。而于地形地貌来说,高山环绕中的一块平地,高坪或许更为贴切。
    “高平”,亦或是“高坪”,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重要的是,在乡人心中,这个地方,有自己的家;在游子心中,这个地方,有自己的根。
    二、水酒、三合汤
    高平山多,山高。山高出好水,能酿待客的好酒,做待客的好汤;山多行路难,让山里人更实诚、豪爽,好酒好客。
    待客的酒,是自家酿制的水酒,以自产的糯米加天然矿泉水配土酵母酿制而成。入口柔和,甜而不腻。如不去渣,则为“酒娘”。正月期间来高平做客,主人常常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酒娘蛋”,甜酒中放两至四个煎鸡蛋,让你一扫寒气,尽去疲劳。高平伢子去未来的岳母娘家相亲,如果吃到了“酒娘蛋”,也就表明好事可期了。而去了渣的水酒,清澈见底,醇和香甜,更好入喉。如加泡杨梅或在重阳时酿制的水酒,称为“杨梅酒”或“重阳酒”,更是佳品。
    因山多,乡人喜养黄牛,且山中多有山胡椒树。待客的菜,有一道用新鲜的牛肉、牛肚、牛血,配上红辣椒、生姜、山胡椒,加高平矿泉水精心烹制而成的、鲜美可口、祛寒强体的三合汤。一碗红汤,热气腾腾,祛寒强体,很是诱人。做三合汤,一定要用黄牛肉,配上山胡椒。山胡椒结于树上,其籽成熟后摘下来晒干,保存时间久。放于汤中,初食不习惯,但于三合汤中,去腥祛寒,更添鲜美。现在外地有很多店子都打着新化三合汤的招牌揽客。其实,最地道的三合汤,最早起源应于西晋年间,据传是高平县令文斤为改变乡人饮食观念所创,历史可谓悠久。
    曾与乡友喝茶,聊起家乡的水酒、三合汤时,我清晰地听到,从清秀儒雅的乡友处传来吞口水的声音。在外地多次吃过三合汤,味道不错,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也尝过不同品牌的名酒,总觉得比不上家乡的水酒。或许,用的不是家乡的水,缺的是那股浓浓的乡土情吧?
    三、园艺场的茶叶与蜜桔
    因群山环绕,形成了湿润的小盆地气候。七、八十年代,为发展集体经济,各村(大队)都在山上建起了自己的园艺场。而园艺场里,因地制宜,一般栽上蜜桔、梨树和茶树。远看,就是一层层梯田。小时候去帮忙摘桔子和茶叶,手脚快的话,也能挣上几个买作业本和图书的钱。而生产队挖的池塘边上,一般都种上梨树。产的“鹅梨”,黄皮,脆甜可口。有的形似算盘珠,颇为诱人。
    当时的茶场,以罗洪最为著名。罗洪有罗洪红碎茶厂,八十年代初即年产干茶1000余担,产值30多万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而堂下桥的蜜桔,也曾出口国外,为国家换回过不少外汇。
    包产到户后,园艺场也承包到了私人。有的改种红薯等作物,有的继续栽种果树,而茶叶却逐渐少了。果树中,蜜桔仍是最常见的品种。但因产业化的不足,果农很难致富起来。丰收时,因价格低廉而抵不上请工摘果的费用,常见桔树上挂着未摘完的蜜桔,在风中摇荡。
    但尽管如此,很多人家中都还是栽有蜜桔。不为挣多少钱,而是农家生活的一部分。秋、冬的时候到高平,主人一般都会摆上自家的桔子待客。那甜,能浸入到你的毛细血管中去。
    也与许多在外工作生活的乡友探讨过高平适合的产业。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加上高平独特的盆地小气候,高山种植和生态养殖其实是大有可为的。蜜桔、茶叶,如果能够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必定可观。而现在大山中横行的野猪,也可成为生态养殖的突破口。当然,这都依赖于交通的发展。当高速公路通过高平时,肯定会有乡友寻求这方面的突破。
    写到这,我更理解金石桥人对沪昆高铁在金石桥设站的那份狂热了。那是一种对家乡发展的渴望。
    高平物产不算丰富,但有好山好水,有高平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的目标。而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你就会觉得自己身处桃源。
    中篇:好客与彪悍: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
    一、情谊难熬的酒席
    高平人好客,极重礼行。有亲朋好友、先生贤达来访,倾家所有,摆上一桌那是必须的。
    摆张八仙桌,文化在桌上。不懂摆席学问,是不可能招待好各方客人的。
    客人就座,是有规矩的。左上首为尊,最尊贵的客人坐;而下首必为主人请来的有名望的主陪。其他人视辈份和名望再就座。如果开席两桌、三桌,其排法又有不同。而上菜,必从主客处开始。每道菜,意由主客先尝。而敬酒,或是双富贵,或是八仙过海,或是六六大顺,或是月月红,都有说法。而每吃一次菜,必放下筷子,谈古聊今,联亲问友,互表敬意,很是热闹。如果客人醉了,主家会很高兴,认为自己礼行到了;如果客人没醉,主家会有一份愧疚,自惭招待不周。特别是招待新郎官,陪客会更加用心,必以灌醉为目标。所以,做高平人的新郎霸公,如果没醉几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记得还是读小学时,表哥结婚。负责安席的三舅为了锻炼尚未满十岁的我,让我恭陪末座。酒席从上午九点开始,到下午两点仍未结束。陪客的长辈恭恭敬敬,坐上席的亲家公客客气气,整个席面和和睦睦,大伙都亲亲热热。每拿起筷子夹一次菜,必你推我让,而每敬一杯酒,必有千般说法。在你来我往中,一杯杯酒下肚,于是大伙更为热情,兴致更高,全然没觉得菜已热了几轮。可怜尚年幼的我,熬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才找了个借口溜了出来,跑到厨房填饱了肚子。
    当然,现在年轻人在一起,没了那么多的讲究,吃的是一个痛快。而时下流行的所谓官场礼仪、商场礼仪,也有一点那时的式样,却缺了那份纯朴情谊的底蕴。少了几分敬老尊贤,多了几分权势利益。
    二、被禾枪捅死的日本兵
    来的不一定是客,也有豺狼。
    在上了年纪的高平人心中,永远记着1945年。那年,垂死挣扎的日本鬼子闯进了高平,许多高平人在“跑日本”中饱受煎熬。金凤山上那已掩没于荒草丛中的石狮,曾见证了鬼子偷袭的激战;那曾经高耸入云可东望宝庆的樟树,见证了鬼子的兽性。而我母亲,刚出生没两个月,就被外婆用箩筐挑着,在大山里东躲西藏。国恨家仇的惨烈,不是传说,而是历史!
    军队在血战,尽力抵抗;而乡人也在奋起反抗。据传有乡人在山路上遇到落单的日本鬼子,情急之下,抓起禾枪(竹制品,功能类似扁担,两头尖,常用于挑稻草、柴火)一枪捅了过去,日本鬼子当场报销。而手持钢枪的日本鬼子禁不住一禾枪,这事极大地鼓舞了乡人。从此,四处扫荡的日本鬼子,经常受到禾枪、锄头、扁担、柴刀的袭击。而“高平是口锅,日本鬼子来一个煮一个”的说法,也开始流传。
    解放后,许多乡人家里仍收着日本鬼子的钢盔、刺刀、水壶、皮靴等战利品。在大炼钢铁时,钢盔、刺刀等东西,大都在熊熊火焰中,化为铁锭,重新铸造成锅、锄头、犁耙等用具。而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却仍在一代又一代高平人心中延续……
    三、躲进派出所的下乡流氓
    乡人喜武。民国时期,曾有袁姓武术家获过全国金奖。
    农闲时节,年轻人常聚在一起,比武试力。有时,一根扁担,也能较量出许多名堂。乡里那些老把式,也就在晒谷坪里指导着徒弟们练上几手。而春节时,不时有不同村的年轻人,舞着黄龙到其他村挑战。而比试的项目,则是传统武术套路。拳、棍、刀、枪、戟,还有板凳,都有套路。一看谁的套路多,二看谁桩子稳、劲道足。或者比试举石锁,比翻拱,比手劲、比柔性。比赢了,拿着输方提供的糍粑走;输了,则把黄龙留下。舞黑龙,就意味着寻仇了,这会发生械斗的。而印象中,就有不同姓氏之间,因争坟山而发生族姓争斗的。
喜武之风,铸就彪悍民风。
    八十年代中期,正是邵阳最乱的时候。剁脚筋的烂崽,令国人闻之色变。有一日,或许是久在宝庆府里腻了,一伙烂崽十来个人,一时兴起,下乡来到了高平。走在大桥边的马路上,看见路边有老农摆着的新鲜梨子,便无所顾忌地拿起来就吃。而当老农要他们付钱时,嚣张惯了的烂崽们一把推倒了老农,踢翻了果担,想要扬长而去。周围摆摊的二十来个公公婆婆们不干了,抄起扁担一拥而上。只见扁担与石头齐飞,烂崽们如丧家之犬,情急之下,一头躲进了派出所,任由外面的婆婆公公叫骂,意志坚定,就是不出来。
    而自此之后,再无邵阳的烂崽来高平游玩。
    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外出,老人的逝去,农闲时习武的场景逐渐稀少,舞龙也成了传说。春节时回乡的年轻人,更多地,是比较着彼此的财富,彼此的成就。
    有先哲说过,对国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其实,对一个民族来说,要想在丛林法则横行的世界上生存、发展,精神上更需要一份彪悍,一份野蛮。在金钱至上的大氛围中,高平人的血性可能有那么一点淡化。但我坚信,高平人骨子里是团结的,是彪悍的。这是受这方水土孕育的必然结果。
    下篇:职业与选择:永远寻找的未来
    四周环绕的群山,造成了与外界连接的不便,给了高平人一个安宁的家乡;而山路的难行,也造就了乡人不畏艰辛、百折不挠、敢闯敢干的脾性。乡人们在这里休养生息,心中却时刻跳跃着闯出去的火苗。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让一代代的乡人们,采取着不同的方式,讲着正宗的高平普通话,义无反顾地奔向外面的世界。而累了,就回这个大山中的乡镇歇歇,重新积聚着精气神。因为,这里是每一个高平人的根。
    一、卖席子的高平人
    卖席子,一度成为高平人职业的代称。处于群山之中的高平,盛产楠竹。而经过历代心灵手巧的高平人的发掘,楠竹的功用被开发到了极致。斗笠、竹席、棚帘(晒谷子用的)、凉床、竹椅、篾箩、竹扫把等等,都成了家居必备用品,既环保,又低炭。而其中,盛名在外的,应以竹席为主。许多高平人,挑一担竹席,远走他乡贩卖;而心灵手巧的篾匠,一把篾刀走四方,接那干不完的活。高坪竹席、当然也有其他竹制品,因此顺利走进他乡的千家万户,方便了一代代的使用者。做席者、贩席者,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将竹制品做得越发精致。逐渐地,做席子、卖席子,就成了许多外乡人眼中高平人的主业。
    而贩卖竹席者,经常是就地展开一床竹席,任人品鉴做工的精良。站久了,往竹席上一坐一躺,也是常有的事。或许,这就是“卖席子”后来被引伸为睡懒觉的缘由?我更相信的,是高平竹席做工好,睡起来特别舒服,让人不想起床从而睡懒觉这个说法。
集体经济时代,以侯田竹席最为有名,曾列为出口产品。高平的竹席,也就漂洋过海,真正地到了异乡,为外国人的美梦,添上了高平乡土的芬香。
    到了九十年代,塑料制品多起来了,席梦思开始流行了,竹席也开始用的少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或读书当兵,或出去打工,或做生意,沉下心来做篾匠的也就少了。卖席子于高平人来说,也渐渐成为历史、传说、谈资。当然,高平现在仍生产精美的竹席。不过,那是工业化生产、商业化营销了,与传统手工艺无关。而其承继的,却是高平竹席历史上的美誉。
    二、做皮鞋的万元户
    “发狠读书,将来穿皮鞋;不发狠读书,将来穿草鞋。”这是小时候长辈经常教育我们的一句话。皮鞋,就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年纪大一点的人,或许还记得高平皮鞋厂。那是一家区办集体企业。印象中,最初是收集废旧的车轮胎,然后切割加工成橡胶草鞋,而不是现在意义上所说的皮鞋。当时的高平人,常用鞋,除了布鞋、解放鞋,就是草鞋了。上山砍柴,一般都是穿草鞋的。而我,在穿皮鞋之前,就经常穿着这家皮鞋厂生产的橡胶草鞋,上山砍柴、下河摸鱼。
    八十年代中,流行承包了。我们相临生产队的一个人,承包了这家鞋厂,开始制作皮鞋。于是,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就这样产生了。穿皮鞋、喇叭裤、听录音机,就成了他家孩子的常态。而做媒的,开始挤破他家的门槛。
    这个万元户的产生,给乡人很大的刺激,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于是,不甘贫穷的乡人,很多就想法把自家了孩子送去学做皮鞋,做皮件。而逐渐的,学了手艺的年轻人,也不甘再窝在高平这个小地方,开始如祖辈一样,闯荡他乡。在第一代皮鞋师傅的示范下,更多的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年轻人走上了这条有望发家致富的道路,做皮鞋、皮件的同时,也就穿上了皮鞋。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做皮鞋或皮件的乡人更成规模。有老做皮鞋的,也有下海创业的。据说,在珠三角有一个地方,上百家皮件厂,都是清一色的高平老板。有的做代工,有的已自创品牌,走向世界。
    现在,你漫步在某个城市,或许就会在某条街上看到几家皮鞋店。这些皮鞋店,前店后厂,会有各种款式新颖的皮鞋出售,做工精致。只要市面上有的款式,也可接受订制。而你与老板交谈,十有八九,你听到的是正宗的高平普通话。
    三、天下卖包人
    卖“腿固”?我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词,用来准确表述高平人市场经济下流行的主业之一。高平话里的“腿固”,也就是普通话里的“包”或“袋子”。好吧,为了通俗易懂,还是说“卖包”吧!
    卖包,始于八十年代末,也开端于有乡友在外闯荡,因帮人卖包而致富引起的示范效应。于是,渴望致富的高平人,携亲带友,开始向未知的外部世界进发。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从批发老板那里进点货,一根扁担挑着,在人流拥挤处四处叫卖。做生意时,要防城管来抢包,也要与当地的地痞无赖纠缠。而与顾客谈价,更考验卖包者的智慧与情商。有一定积累了,就租一家小门面,开始自己从厂家进货,做批发。高平人卖包的主要货源,一是来自河北,一是来自邵东。而做到一定规模,也会有人转行开一家小厂,自己做起包来。
    读书时,每次回到家里,都会听到乡友卖包发财的故事。而眼见的,也是不断有新房子建起来。与昔日的同学聊起,他们会眉飞色舞地讲起走南闯北的经历,讲起卖包的种种趣闻。而一切的艰辛,都在谈笑与憧景之中化为烟雾,随风远去。在他们的描述之中,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东到上海,西到新疆,都有讲着高平普通话的商者在推销着各式精美的包。
    前年暑假,陪孩子去银川。因为要买宁夏枸杞,去了一个当地有名的市场。正在精心挑选枸杞时,不远处的商铺传来了熟悉的高平普通话。忍不住走了过去,原来是一卖包的商铺里,两姐弟在争论。问了,是高平小坳的,姓周,弟弟还是我的小师弟呢!
    四、高平读书人
    或许是因三国时曾设南高平县(其县治故址位于今高平镇小坳村),历史悠久的缘故,乡人自古重教育。稍有条件的家庭,小孩是一定要送去读书的。只要读得书,哪怕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下去。
    高平史上,读书人中,名者众。清代有邹文苏,生子六,父子皆是学问家。其三子邹汉勋与魏源、何绍基并称“湘中三杰”,有谚云:“记不全,找魏源;记不清,问汉勋”。
    近代,袁吉六先生,善古文,著作颇丰。其得意门生,以太祖为首。有医者袁子爱、江猗澜,医术精湛,人称有妙手回春之能。皆有有个性:医富者需备轿厚礼,医贫者不取分毫。至民国年间,颜公刘逊初曾任数省巡阅使,富源刘哲甫任吉林高等法院检察长,有任国民党上将的袁朴、海军少将袁允中等。当代,有少将袁源,更是乡人骄傲。历朝历代,高平名人辈出,不胜枚举。乡人不善宣传,但于实事,均不后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鉴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惨烈,有点门路的乡人,还不惜血本,将儿女户籍转到海南、贵州等地,走上“高考移民”之路。当时,家中有儿女考上了学校,跳出了农门,那是一定要摆酒席、放电影的。而亲朋好友,生产队里的,都会来祝贺。而辛苦供读的家长,也在这一刻扬眉吐气,感到了无限的骄傲。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许多学子走出高平,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以我所知者,博士、教授众多,事业有成者更比比皆是。
    当然,留在高平,也少不了继续探索,少不了精神的追求。袁建苏,侯田文升村人,一个地道的农民,就在家里摸索起飞机的制造。1997年的试飞,使他成为农民造飞机的第一人。不管成功与否,这都体现了高平人聪明、坚韧、勇于探索的精神。
感想
**      每个高平人的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家乡。每个高平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份与众不同的关于家乡的记忆。在高平久了,不会觉得身边的风景有多美;在外漂泊久了,发现最让你心灵安静的,还是家乡。
**   每个乡人都在寻找他想要的。每个乡人在都在寻找中有失有得。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时也就会失去他所固有的。
**   高平因地形原因,易与与外界隔绝。因此,高平方言,受外界影响少,而传承古音多。于传承而言,高平方言是最正宗的中国话。
附:几则高平童谣或民谣(你唱过,或者听说过么?)
1、丢丢跨,丢丢跨,三两银子买个甲,甲唔帮我讨婆娘,背起包袱走益阳,益阳难行路,吉几会织布,织布少把梭,吉几会唱歌,唱歌难得喊,吉几会打伞……
2、卖洋火,卖洋火,卖得个钱来嗯把我,讨得婆娘嗯跟我,养得崽来嗯象我

3、吉几则,妹几则,叽叽喳喳呷瓜则

4、怕怕怕怕,容呷棉花。恩内假假,夾到安化。安化起火,夹得我。我恩要,夹得鱼公吊……

5、大人望莳田,细佬士望过年
6、穿不穷,呷不穷,划算不清一世穷

7、叫化子炙火,只往自己胯(ka)里扒。
8、打屁不粘(liā)大腿——说话严重脱离实际



[发帖际遇]: 林云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1 金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发表于 2013-4-28 13: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17: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重复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30 2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有条理,也很全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0: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帖子的话请删除咯,不好意思  转载之前没有仔细看看论坛
[发帖际遇]: 林云 乐于助人,奖励 2 贡献.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4 18: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光胸大作{: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1 11: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我给摘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4 19:32 , Processed in 0.10366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