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晚,县影剧院内正在举行热烈的颁奖仪式,欧阳长德被评为“感动隆回十大人物”之一,主持人朗读组委会献给欧阳长德的颁奖词:他以民生为重,将村民从山上移到山下;他以民便为先,垫资上百万修好水泥道;他以民富为本,带领群众走产业发展之路。忧民所忧,急民所急,乐民所乐,他是新时代的好村官,是五通村里的顶梁柱!
10月14日,由省委宣传部领导率队的“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典型——欧阳长德先进事迹采访团”来到了隆回,50多位媒体记者聚焦五通村,通过他们的笔和镜头,将欧阳长德这一新时期的典型村官推向了全省……
也许,一个人的生命只有100年,但是,村民们却希望他当村支书当到120岁,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信任?欧阳长德放弃繁华的都市、舍弃自己的公司,无偿出资156万元修建集体基础设施,他感恩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看到了父老乡亲们脸上写满的期待,他看到了大山里充满希望的田野。拼尽全力,只为收获一个崭新的明天!
走近欧阳长德,走进一个普通村官的奉献情怀!
“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五通村是司门前镇的一处穷山僻壤。1963年1月,欧阳长德出生在五通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因为家境困窘,他从小吃了不少苦头,在邻里乡亲的资助下读完了初中。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雷激荡,欧阳长德凭着敏锐的嗅觉和过人的胆识,南下深圳发展。经过几年时间的拼搏和积累,他逐步发展壮大,并拥有了自己的货运公司。
欧阳长德富裕以后,他的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乡的乡邻。他先后从家乡带去数十人到自己的公司务工。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家乡人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然而,每次回家,看到家乡那亘古不变的封闭与落后,回想特区的开放和繁荣,欧阳长德的心里总像压着一块巨石,心情十分沉重。
1998年8月,老党员陈历才、阳征贵带着全村人的意愿专程上门找到欧阳长德,请他回村担任村主任。而亲朋好友闻讯后都一个劲地劝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长德啊长德,你在深圳的运输产业已有模有样了,每年收入几十万元。五通村那个穷样你不是不知道,干那个穷村干部有啥奔头?放着外面好好的钱不赚,要回到这穷山沟来,别人会说你有神经病。”
然而,从小在母亲与人为善的行为熏陶下成长的欧阳长德,一想起全村老百姓仍在山沟沟里过着贫穷日子时,总是难过得流泪。欧阳长德下定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决心,面对亲友的规劝,他坚定地说:“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我要利用自己这些年在外闯荡的见识,带领五通村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于是,欧阳长德毅然放弃了自己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运输产业,带着满腔热情和梦想,举家返回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1998年9月,欧阳长德以全票当选为五通村村委会主任。
要挖掉五通村的“穷根”,首先得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五通村共有600多亩稻田。村民赖以生存的420亩水田全部位于一个个小山坡上,靠天吃饭的“天水田”,三年两不收,欧阳长德上任后看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兴修水利。他在心里盘算着修一条水渠,把山上的泉水引来灌溉农田。
可是,修建一条5000米长、1.5米宽的高标准水渠需要资金45万余元,对于贫困的五通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欧阳长德心想:老百姓还不富裕,修水渠不能从老百姓口袋掏钱了。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垫资45万元兴修水渠。然后,他率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苦战4个多月,一条祖祖辈辈期盼的水渠犹如玉带挂上了半山腰。此后,他又带领群众为山下的水浸田新修了高标准渠道,确保全村的稻田能够旱涝保收,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欧阳长德把全部精力和对老百姓的爱洒在了山村小道上,也赢得了村民们和党员干部的信赖。2004年10月,欧阳长德又满票当选五通村党支部书记,他许下了庄严的诺言:利用5年时间,搞好农网改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好通到各组的水泥马路,新建五通村活动中心和人民广场,开办两到三家工厂,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还要把住在山上的三个村民小组实施整体移民,使全村面貌发生根本转变,把五通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欧阳长德铿锵的承诺,激起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对美好前程的憧憬。
要想富,修好路。五通村仅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通往山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和运输靠的是步行和肩挑手提。从担任村干部的那一天起,欧阳长德一直想着修公路。可是修建5米宽、3.2公里长的整个工程预算资金需要130多万元,而政府补贴和村民筹集的资金总共只有40余万元,缺口90多万元,村民们一下子泄了气。欧阳长德心想:自己返乡当村干部的目的是让老百姓不再受穷。如果不修好路,老百姓能富裕吗?他便回家与妻子商量,又把搞运输时攒下的90多万元积蓄拿出来垫资弥补缺口。村秘书王晓华得知情况后担心地问:“要拿这么多钱出去怎么得了,路暂时莫修了,等拿到政府的钱再修”。可欧阳长德吃了秤砣铁了心:“办任何事都要有决心,有勇气。要修就要立足长远,修5米宽,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哪怕要100万、200万我都拿出来垫,也要把路修好!”
公路开工后,欧阳长德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程上,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那段时间,欧阳长德常常忘记了吃饭,正午过了还没有吃早饭,一直到饿得走不动了,才想起自己没有吃早餐,有一次竟昏倒在田埂上面。他还病倒了几次,每次拔下针头后,又上了工地。欧阳长德变得又黑又瘦,整整瘦了6.5公斤。2007年11月,五通村5米宽、3.2公里长的水泥路竣工通车,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五通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不发展死路一条,乱发展在劫难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是欧阳长德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识。
五通村地处司门前镇最北端。山村除了能够通风之外,其他却是一样都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甚至连电都不能完全相通。由于该村地理条件恶劣,气候复杂,信息闭塞,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全村10个村民小组968口人散居在一个个山旮旯里,长期以来一直被一个“穷”字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其中8、9、10组的112户421口人居住在条件更为艰苦的半山腰上,下山到平地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三个组的村民为生活愁,为结婚愁,可是又无可奈何。20多名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成了“光棍窝”。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山体一侧出现三条200多米长、1.5米宽不等的裂缝,随时可能滑坡的山体直接威胁着4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欧阳长德发誓一定要把山上的村民整体搬迁到公路沿线,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生产条件,让父老乡亲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自2006年开始,欧阳长德开始对住在山上的村民实施整体移民,动员村民全部搬迁到山下的马路边进行安置。然而,112户村民的整体搬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占用40多户村民10多亩田土,阻力重重。移民户建房用地,需要在马路边置换调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山下的土地调换到山上,大家都不愿意做这种赔本买卖。
其他村干部打起了退堂鼓。规劝欧阳长德说:“欧阳支书,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何必去讨这个苦差?”欧阳长德婉拒了大家的好意,神情坚毅地说:“只要父老乡亲能过上好日子,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不能退缩!”
他先后组织召开协调会议200多次、走访群众680多人次,调解纠纷210余次。他多次被人威胁过,也被别人指着鼻子骂过。可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夜晚,毫无怨言地在山上山下跑来跑去。哪里有矛盾,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问题,他就解决在哪里。
三年的时间,欧阳长德没要国家投入一分钱,没向上级上交一起矛盾,将112户412名村民全部从泥石流危险山区搬迁到山下生活,并新增宅基地垦复面积50余亩。在国土、规划部门的指导和规划下,一幢幢新修的楼房成为五通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移民罗中广在欧阳长德的指导和帮助下,建起了母猪繁殖场,成为移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8名大龄青年先后成家,过上了美满的幸福生活。
为了帮扶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欧阳长德始终不忘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一方面,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山地和庭院经济。2008年初,他垫资从长沙、浏阳等地调回12000株桂花树苗,让群众在房前屋后栽种,发展庭院经济,几年后1万余株桂花树就能为村民增收500多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五通村富余劳力多,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挣不到几个钱。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欧阳长德一边让本村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对全村富余劳力进行培训;一边到广州、江浙一带找隆回籍老板联系,输出120多名富余劳力到广州、江浙、山东等地谋到高薪职位,每年村民外出务工挣回现金200多万元,人平增收2500多元。现在,他又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家具厂。返乡农民工刘任鹏、刘应友兄弟俩在他的扶植下,创办了孵化场和养殖场,带动全村发展养鸡专业户4家,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他还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和销售渠道,筹划进一步扩大家具厂的生产规模,让五通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当老板、打工。
与此同时,欧阳长德还积极发动群众发展生态产业,在全镇率先引导40多户村民建起了沼气池和太阳能。通过广开门路多种经营,五通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由2000年的675元增加至现在的3870元。
“只有根植群众,事业才能枝繁叶茂!”
大爱无声。欧阳长德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老百姓受苦。无论是谁,只要有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
村里负责宣传工作的退休教师阳恩宏告诉我们:“这些年来,欧阳长德为特困群众代交各种税费无法计算,累计至少在2万元以上。村里6名孤寡老人未入住镇敬老院前,欧阳长德每年都要拿出1000元资金,每月按时为他们购买猪肉改善生活。11名贫困大学生在他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
8组特困村民陈远日一提起欧阳长德,四十多岁的汉子热泪盈眶。他的身体一直体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过去,一家人的村提留乡统筹款全是欧阳长德代交的,现在一家人的农村医疗合作基金也是欧阳长德掏的钱。2007年9月,陈远日因髋关节炎病加重导致双侧股骨头坏死入住县人民医院。一家人正为2万多元医药费发愁时,欧阳长德及时送来了医药费,尔后又跑前跑后去县农合办为他办理报帐手续。当欧阳长德把在县农合办领到的8000元医疗费递到陈远日手中时,陈远日当时就懵了,心想自己从没加入农村合作医疗,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陈远日从老党员陈历才那里打听到,欧阳长德已连续3年为他全家交纳了新农合参合费用。
2006年,欧阳长德为村里精心设计修建一座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大楼,分别设立村民大会会场、办公场所、现代远程教育室和村民图书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扶植下,工程于2007年底全面完成,被评为全市百佳村级组织活动中心。2008年,他又与家人商量,拿出最后的储蓄35万元,精心打造全市农村第一个村级人民广场。2008年6月,正当欧阳长德组织村民修建人民广场时,突然被市纪委叫去谈话。原来是欧阳长德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损害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就胡猜乱想,无中生有告状。说他是想出风头、捞“油水”,一个小小的村子,马路有必要修5米宽吗?有必要建活动中心、人民广场和篮球场吗?市纪委经过几天时间的深入调查了解,发现欧阳长德不但没有贪污受贿,当村干部,没有领取一分钱的工资,而是将工资全部捐给了特困户。这件事情发生后,欧阳长德那颗火热的心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他想,自己这样拼死拼命做事还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值得吗?可他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还了自己一个清白。只要根植群众之中,出于公心,公开公正,党的事业就会枝繁叶茂。面对大多数老百姓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想起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他又毅然决然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那时有人骂长德想当官想疯了,好好的老板不当来当村干部。现在看到村里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大家才相信他的做法是对的。”谈起儿子,欧阳长德的母亲笑容可掬,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