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5|回复: 8

梅山文化中一颗闪光的明珠-<隆中山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9 1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隆回 ,是楚文化的重要派系——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古镇司门前为中心的隆回北部一带,古称“隆中”。后来,“隆中”亦泛指“隆回八部”,即今隆回县所辖绝大部分地区。在这里,曾经流传着一种新颖别致、风韵自然的歌谣,名曰《隆中山歌》。但是,建国以来隆中山歌早已湮没无闻,濒临绝迹,不为人知了。





一九八五年初夏,为了调查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魏源的有关史实,我出差郴州,专程走访了魏源同宗晚辈、现已退休的老干部魏寅先生。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珍藏的一本《魏氏轶闻》。这个土纸本出版于一九四四年,由唤民书局刊行,是魏寅先生早期的著作,内容悉为隆回金潭魏氏闻人故实,极富史料价值。如下一则短文更加吸引了我:

隆中山歌

隆中山歌世无刊本,每闻前辈传诵,心辄爱之。乙酉夏,予于卓毅弟处偶得钞本,始获窥全豹。其中所收,为流传之格言俗语及歌谣等,而略加修饰润色,均有关世道之语也。如云(引文略----光曙)全歌不下数十首,风韵自然,饶有趣味。按是歌为显达公所撰。公字杰南,别号筠谷,道光辛已举人,与默深公为再从兄弟。生平精明浑厚,好学深思,为人与众迥异,诗发抒性情,五言龙有淡远之致,其所著山歌,殆本三百篇之遗旨,以立言者耳。此外尚有筠谷未定草今佚。

《魏氏轶闻》卷二第四页。

读至此,我不禁眼前一亮!原来家乡还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文采斐然、极具特色的歌谣!我赶紧问:“这些歌谣的抄本现在何处呢?”魏老喟然长叹道:“这么多年了,谁知刀兵水火已将它置于何处!也许隆回老家还有人记得一点吧!”

郴州回来之后,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我开始悉心探寻隆中山歌的线索。我利用下乡普查民间文学的机会,几乎走遍了隆中山歌的发源地——隆回金潭的所有村落。可是,所到之处,竟都是一问三不知。是呀,年代久远了,断了线的风筝何处追寻?我的心禁不住凉了下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两位古稀老人的闲谈中发现了线索。他们说:“隆中山歌?我们小时上私塾时天天念咧!“隆中山歌?我们小时上私塾时天天念咧!”说着,断断续续地背出了几段。这样,我心头将熄灭的希望之火又复燃了。待到一九八六年秋,一位建国前当兵去台湾的老人从台湾回老家探亲,于席间微醉之时突然晃着脑袋,感情凝重地唱了起来:

酒席筵前语莫多,衽席之上有干戈。人心更比江湖险,等闲平地起风波。呀,要说闲话做什么!

在场的人都惊奇地问:“你唱的是什么呢?”老人动情地说:“这是隆中山歌!是我从小熟记的家乡歌谣呀!”

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唉!岁月蹉跎,流光飞逝,近半个世纪的光阴弹指过了,少小离家的毛头小伙早已两鬓如霜。今日归来,世道已变,故人已变,故人已杳,山水也都改换了模样。只有乡音,只有家乡的歌谣,仍然含在口里,仍然藏在心中。艺术是长存的!民间文学的生命力于此亦可见一斑了。

感慨之余我下定决心,哪怕再寻到猴所马月,海角天涯,也要去搜求这种歌谣。说来真是苍天有此,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情人。他说:“隆中山歌?好象有咧!”他把我领到山沟深处单家独户的一所茅舍之中,又指着那屋角一堆风侵雨蚀、鼠咬虫蛀的废纸对我说:“你来得还好,过几天我的农活一闲,这堆烂纸就挑去废品站卖了!你想要什么歌,去寻寻看吧!”他说得轻轻松松,我却一颗心都快跳到口里来了!一会儿,我竟然从中翻出了一册抄于“民国拾年正月”的仅存孤本。毛边土纸,线装的书页已经破损不堪,封面乌黑,斑斑油渍里“隆中山歌”四字依稀可辨。我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看,纯一色的正楷毛笔字,抄写得端庄秀丽,丝毫不苟。

这以后的事就比较地简单了。几乎不假思索,我就决定将这本《隆中山歌》编辑出来,付梓成书。如果再让它湮灭,我就要愧对先贤和后代,愧对祖国和家山,背不起这罪名了!

我首先对这些歌谣进行了注释。因为大量的民间俗语入歌,方言、土话极多,民俗典故亦时有见之,不加注释,难以让隆回以外的读者看懂。好在我从小生长于隆回“四都”,这里距隆中山歌的发祥地不过十几公里之遥,语言、风俗,绝无差异,所以注释起来,尚能得心应手。其次是个别明显写错的字、句,也订正了。然后调整了原来抄写时的杂乱顺序,分类编排,以便阅读。至于歌谣的内容和语言,则原汁原汤,一如其旧。因受历史的限制,有些歌谣的内容烙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如封建意识渗透其中等等。对这类歌谣,亦未敢也不必修订,以存其本来面貌,相信读者自会正确对待。



考查一下《隆中山歌》当年的流行情况,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半个世纪以前,正是《隆中山歌》流传的鼎盛时期。隆中山歌既无刊本,能在隆中地区不胫而走,妇孺皆知,全赖口头流传。而通过传唱和传抄,实际上它的流传地域已远不止隆中一带了。在隆中乡村,田头耕作、山间采樵时信口唱它;暑夜纳凉、冬日围炉时也要唱它;堤上对歌、集市相会时往往唱它;长辈诫徒、家门训子时仍然唱它。特别奇特的是,解放前,这一带的私塾开馆授徒,竟不约而同,往往采用《隆回山歌》作为教材,充当那莘莘学子的启蒙读物。一日功课既毕,放学之前,老先生信口背出一首隆中山歌,用土纸写上,挂在案头,然后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和学生一同诵唱。这种歌谣是《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书的一种辅助教材。因为它纯属民间口语,易唱易记,倍受欢迎。早晚上学、放学路上,竟是一路隆中山歌,此起彼落,你唱我和。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现在一此六十岁以上的念过私熟的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兴致仍浓。

隆中山歌之所以能如此极盛一时,是因为它的内容取自生活,说明事理,警策人心:它的语言源于民间,通俗易记,琅琅上口。隆中学子魏寅所著之《魏氏轶闻》一书中说它“其中所收,为流传之格言俗语及歌谣等,而略加修饰润色,均有关事道之语也。”①



隆中山歌在群众中是如此易于传唱,听了一遍就牢牢记在心头,再也不会忘记,首先是因为它的内容来自民间生活,唱的是群众的心声。

隆中山歌包含哪些内容呢?从已发现的歌谣看来,起码有如下几类:

一、抒发性情。这是一般的写景、状物、抒怀之作。运用口语抒唱真情实感,写得晶莹可爱,读来但觉荡气回肠。如:

太阳一出点点红,人乘骏马我骑龙,人乘骏马走天下,我今骑龙入海中。呀,八仙各自显神通。

二、歌颂。这是采用赞美的语调讴歌民间美好的情操和事物的一类歌谣。诸如父母养育之恩,夫妻和睦之德,邻里团结之情,为人忠实之态等等皆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虽然往往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却是大家所尊崇,所景仰的,它所表现的感情也是真切动人的。如:

夫唱妇随敬如宾,好个家和万事兴,好女解得金腰带,好夫不做浪荡人。呀,人有贤妻家不贫。

三、说明事理。这是隆中山歌中内容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举凡耕作宜勤,持家宜俭,长辈应尊敬,后生勿忽视,为人贵诚实,遇事莫慌张--------等等,莫不涉及。如这首说明“做事莫怕难”的:

糍粑好吃磨难挨,石榴好吃树难栽。杨梅好吃在深山,鲤鱼好吃在深潭。呀,思量好吃莫怕难。

又如这首数说旧社会“衙门”的:

两扇衙门大打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书差处处多需索,一场闲气把钱赔。呀,梦见官司要退财。

四、告诫。这类歌谣占的数量也是相当的多,人民群众按照民族的传统规范谆训诚后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如:

爱人奉承吃人酒,被人穿鼻被人牵,手拿嫩草唤牛吃,牛未吃完已上圈。呀,怕你背上不遭鞭?!

这首歌诫切忌好酒贪杯,上人圈套,被人利用。又如:

小小吃专莫请中,谁人开口来评公!锅里肉烂汤有味,两边抬起鼓咚咚。就是中人也吃穷。

这是诫邻里间为小小矛盾请人“评公”,反被愚弄上当的。

五、勉励。这是寓真善美于理想,寄希望于未来,和鼓励勤耕苦读、催人奋发的。如:

男儿十五拓父志,男儿二十已成人。撑起眉毛舞起须,土苦读来农苦耕。呀,少年正当惜光阴。

六、感叹。这是感叹命运,惋惜遭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地类歌谣。如这首《吹不叫的坏牛角》:

吹不叫的坏牛角,打不响的烂铜锣,烘坑稀泥扶不起,凭你好言劝许多。呀,就是圣人没奈何!

七、嘲讽。这是用常见的形象、辛辣的语言组成的讽喻歌,颇似今天的讽刺诗。如这首《水里无鱼虾也捞》:

水里无鱼虾也捞,天上鸟过掠片毛,大斗进来小斗出,天公那里肯相饶。呀,千日担柴一炉烧。

八、幽默。这一类歌类似讽喻,嘲讽的对象却不那么具体、明确,且歌词总以极富幽默情趣的民间语言出之。如这首《师公屋里鬼唱歌》……

石猫儿撞得石老鼠,老鸦啄蚌壳,要脱来不得脱!莫道人不敢,敢了又如何?呀,师公屋里鬼唱歌。

这类歌意蕴深沉,语言含蓄,且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是隆中山歌中相当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上所述,只是现在读到的《隆中山歌》的一个大概分类。隆中山歌的全部内容,肯定更加广泛。因为创作这类山歌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某些特定的生活内容,山水风物肯定时有入歌者:至于运用这种形式来叙事、对歌,以至注入某些红白喜事的仪式内容,都是极有可能的了。



《隆中山歌》一经整理,立即不胫而走,广泛流传,且深为群众所爱好的原因,除了它的内容皆采撷民间生活外,它在艺术上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并且相当突出的。

首先表现在这些歌谣的语言绝大多数均是民间口语,而且是那些已经经过提炼、蒸馏,去掉了杂质的口语。请看这首《水上葫飘总是浮》:

马无笼头撮不了,满顶扯蓬不易收,一个钉子一个眼,踩得石壳打泡泅。②呀,水上葫飘总是浮。

看似信手拈来,组合成篇,读后却不是那些“口水白话”,使人感到运用民间形象把为人处世、唯宜踏实、切忌飘浮的道理说绝了,而在艺术上,也让人得到了满足。

其次是《隆中山歌》音韵讲究,平仄对仗。通读这些歌谣,直如倾听一道山泉,一路奔泻面来,畅通无阻;而那跌宕迂回之处,却又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如此纯朴、自然,疑是浑然天成,叫人不能不感到陶醉了。

令人惊叹的是,《隆中山歌》的平仄韵律,与旧体诗往往惊人地相吻合。试读:

酒席筵前语莫多,衽席之上有干戈,人心更比江湖险,闲平地起风波。呀,要说闲话做什么。

《隆中山歌》的格局大都如此。它们的节奏和顿数固然是民间的形体,但其顿与《词律》所载,多有一致。每首歌的主体组成部分是前面的七言四句,其平仄颇似一首相当规范的七言绝句,大体押的是古韵;也讲究“二四六分明”。而四句之后,再缀上一句收束。这一句往往阐明题意,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和民间的“五句头山歌”又颇相似了。不同处是末句前面,均有语气“呀”陪衬。这一声“呀”是方便传唱的,久之,也就成了《隆中山歌》的“格律”。在唱完连贯一气、节奏较为紧迫急促的四句之后,“呀”一声,缓舒语气,再作收束,使一首短歌唱起来有张有弛,听来轻松舒畅。不言而喻,这种形式与《隆中山歌》的易于传唱,是很有关系的了。

《隆中山歌》的格式也不完全一致,其中字数、形式亦有略为变异者,如:

山上说话鸟崽听,屋里说话老鼠闻,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只有罐子可封口,呀,人口何曾封得成!

这说明民间歌谣,是可以因情而异,根据具体的需要变通的,决不千篇一律,拖住形式不放,死守一个格局的。

《隆中山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和其它民间文学作品一样,丰富、多样,调动了各种手段。它的形象无比生动,有声有色;它的比喻准确贴切,特别自然,多用借物起兴方法,烘云托月,说明事理,深入浅出。时而夸张,展开联想的翅膀;时而实话实说,纯朴得如同促膝谈心。时而运用反语,寓深意于反衬之内;时而诙谐风趣,隐含蓄于幽默之中……这一切手法,都运用得没有痕迹,是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无怪如此亲切动人了。“用最朴素的形式表达最朴素的感情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隆中山歌》的另一种类,读后却使人想起我国历史上经过文人润色、仿作的《竹枝词》来。如这首《长江后浪推前浪》: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少年子弟江湖老,班班辈出自非轻。呀,且把前头说后生。

这是多么接近那调门凄婉动人,笔触轻俏流丽的《竹枝词》呵!也许这就是民间歌谣曾经文人染指留下的痕迹吧?但从整体看来,《隆中山歌》却是比历代《竹枝词》更为纯粹的民间创作,它之所以比《竹枝词》更易于民间口头流传,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缘故吧。



《隆中山歌》的收集整理者魏显达,是前清道光辛己举人,隆回金潭乡人。他搜集整理《隆中山歌》的时间大致在他中举(道光辛己,即一八二一年)前后,距今也有一百六七十年了。而隆中山歌诞生的年代当然还要早此。魏显达只是把早具雏型,已经流传开来的山歌搜集起来,去芜存精,略加整理而已。他的整理是成功的,颇合今日“三性”要求,群众的检验证明了这一点。整理后的隆中山歌更为群众所乐于接受,一时家喻户晓,人人传唱,隆中一带男女老少,莫不视山歌为随身瑰宝。

魏显达整理隆中山歌的成功,因素很多。《魏氏轶闻》说他整理的山歌“殆本三百篇之遗旨,以立言者耳。”③《隆中山歌》最后一首点明了他的本意:

听我来一条条,俗言浅近意深遥……呀,传与隆中作土讴。

这都说明,他收集整理这些歌谣,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山歌无假戏无真”,他要利用表达人民大众真情实感的这些歌谣,整理得语言“浅近”,寓意“深遥”,用来警世骇俗,向人民大众灌输真、善、美的情操。他不是为了抒发闲情逸致,借民歌做点文字游戏。尽管他的思想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他的努力还是卓见成效的。其次,魏显达的为人也是不同于一般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他虽然乡试高中南元,却仍“不以利禄婴心”;他虽然不是贫苦的知识分子,却能“布衣粝食,泊如也。”说明他和人民大众,从思想感情到生活方式,还是相通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此外,显达老人学识渊博,精通韵律,旧体诗词写得文采斐然,魏源及邓显鹤等人对他均推挹有加。无疑,也是他的整理成功的因素。

魏显达是清朝湖南一位重要的作家,湖南省图书馆藏《湖南著者及其著述简表》中有“魏显达”条。但他一直没有作品传世。《隆中山歌》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个作家甚至研究魏源的思想和文学,提供了一本重要的资料。

考察一下魏显达举人当年致力于《隆中山歌》的情况,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文人文学要吸取民间文学的乳汁,到今天还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唐代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溶民间《竹枝词》精髓于笔端,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显著的影响;当代诗人李季、阮章竞吸收“信天游”等民歌的养料,也创作出了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长诗。试想,魏显达举人要是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去选取大众关心的题材,运用隆中山歌的形式,说不定能创作出比《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更为脍炙人口的计篇吧?——这是题外话了。



隆中山歌自魏显达搜集整理以后,风靡了一百余年时间。隆中人民把它奉为民间经典,誉为隆中一宝,可谓是梅山文化中一颗熠熠闪光的艺术明珠。

到了解放前夕,隆回设县,官僚争权,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隆中山歌渐趋冷落。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终至失传,濒临湮没了。

我发现的《隆中山歌》仅存的手抄孤本,计收山歌二百一十九首。曾经流传过的隆中山歌,肯定不止此数。这不过是一个有心人冒着风险,刻意保存的一个抄本罢了。

《隆中山歌》的发现,引起了民间文学界及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湖南省召开的全省民间文学学术讨论会上,我宣读了自己撰写的关于《隆中山歌》的论文,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教授们的极大关注,认为《隆中山歌》的发现拓开了民间文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诸如《隆中山歌》在梅山文化中的地位,《隆中山歌》与历代楚歌的渊源关系,从《隆中山歌》看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等等。

现在,我们展读这一份摆在面前的珍贵遗产,是这样令人喜不自禁!它以一颗出土的明珠,跨越了时代的烟云,透过岁月的尘封,而愈见其光泽!

                       

注释:①《魏氏轶闻》(魏寅著,1944年唤民书局出版)卷二,第3页。

②“踩得石壳打泡泅”,隆中方言。石壳,石头;打泡泅,游泳。

③《魏氏轶闻》卷二,第4页
发表于 2009-5-9 18: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9 18: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壳,石头;打泡泅,游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9 2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隆中山歌》,第一次听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9 22: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明白咋加事咯。不过隆回山歌确实没听说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09: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9 22: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8 08: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2 16: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7 07:18 , Processed in 0.0964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