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GPS 欧盟伽利略 俄罗斯格洛纳斯 中国北斗 全球定位系统“四足鼎立”
据《解放军报》报道,7月11日,北京军区进行步兵武装五公里越野训练,士兵借助北斗卫星定位导航,顺利抵达目的地。
参训负责人表示,在军队中,必须训练以及考察战士运用卫星信息终端的导航能力,此举是一个非常有实战运用价值的比赛课目。
近日,《美国商业周刊》也撰文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完全胜过欧盟的伽利略。甚至连频率也因“先用先得”原则被中国北斗二代优先占用。
本报记者独家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内部获悉,除去今年1月17日和6月2日已经发射的第三颗和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外,我国还将于今年8月份后再发射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随着中国北斗导航卫星进入密集发射组网阶段,全球四大定位系统的格局逐步清晰:美国GPS资历最老;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我国的北斗。
如此,全球定位系统目前便呈现出“四足鼎立”的局面。到2020年左右,将会有100多颗卫星在空中“争”着为全球民众提供卫星导航服务。
“给地方编码”玩笑 使GPS诞生
说起定位系统,大家马上就想到GPS,利用它为自己导航。其实开发全球定位系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很大程度是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给全球每个地方编码”的设想,美国国防部刚开始认为这一设想是个玩笑,但随后经过考虑,还是给这些科学家拨了一笔款,让他们先行试验。
《舰船知识》杂志主编、央视特约评论员宋晓军说,这个设想付诸行动的结果,便是第一个全球定位系统的雏形诞生。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着手建立全球定位系统,即我们现在统称的GPS。
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的16个月时间里,美国空军先后发射了8颗导航卫星。1990年8月,就在第8颗卫星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的那天,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
尽管还未“发育”成熟,但GPS在这场战争中一露脸,就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海湾战争”就像GPS的试金石一样,告诉世界,导航定位系统在战争中如运用得当,可以让你赢得一场战争。同样,如果敌国有,而你没有,那你极有可能成为战败的那一方。
“美国只给它的盟国提供军用代码。”宋晓军说,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可以随时切断其提供的代码或者人为地将导航定位精度的误差扩大,这样便会严重影响使用国的军舰、导弹、飞机等在战争中的歼敌定位。
国家战略驱使俄罗斯勇追
“GPS在战争中的成功运用,最受刺激的莫过于与美国有多年军备竞赛史的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叶海林说,在著名的“沙漠风暴”行动中,GPS将战争拉到隐性的三维定位空间中。这一军事行动经常被看作是人类第一场“星球大战”。
“沙漠行动”以美军的空袭拉开帷幕。1991年,在美军空袭行动开始之前,美空军已前后发射共10颗卫星,初步组成了一个庞大的GPS导航星座,可为整个海湾战区提供每天24小时的二维(经度、纬度)导航定位服务和每天19小时的三维(经度、纬度、高度)导航定位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