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1|回复: 3

我们到底是要天长地久的爱情还是曾经拥有的爱情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8 18: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5集古装神话剧《牛郎织女》在央视8套黄金档播得如火如荼。从牛郎织女的身上,我能看到爱情的两面性,一面就是“天长地久”,另一面就是“曾经拥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我觉得和这两种情感的纠结与碰撞不无关系。牛郎织女初次见面就两情相悦,年少的他们虽然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但他们知道俩人在一起很快乐,于是牛郎说丝音(织女)这辈子要跟他学(学音律),下辈子还要跟他学,永永远远地跟他学。尽管我不相信有什么“问心果”的存在,但我还是相信缘分的。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能说有缘无分吗?似乎不能这么说。因为,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尽管历尽万苦千辛,但还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而这种情景在我们当下的诸多年轻情侣之中并不少见。这是典型性两地分居。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周末情侣”或者其他形式的分居情侣比较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另一方面,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家庭的情感照顾肯定难求其全,不得意而为之。而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大流动,我觉得,中国的人口流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我们的户籍管理制度、暂住证制度以及其他相配套的制度并不完善,结果导致很多年轻情侣类似牛郎和织女一样“每年一歌”。当然,他们不一定有牛郎织女这么悲壮,但“每周一歌”抑或“每月一歌”并不见少。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一定有牛郎织女那么爱得艰难,或者受到家长制度以及某些思想的阻隔,但结果却是雷同的。特别是有些夫妻是育有子女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在目前教育制度改革中仍旧被边缘化,受到的重视必要但不充分。如果《牛郎织女》这部剧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泛社会化的思考,我觉得该剧的意义也就有了。如果我们的讨论
盛大、评价仅仅局限于剧情和演员本身,无无疑是狭隘的。

目前,身处两地分居的情感主流的应该是80后,他们一方面要创业,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情感问题,面对婚姻问题,甚至包括由此而带来的住房问题等等。牛郎和织女找个山洞就可以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中显然是不显示的。事实上,城市化进程地加快也严重削弱了农耕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像牛郎织女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几乎被逐步遗忘和彻底边缘化了。《牛郎织女》的播出无疑让我们又想起了我们曾经有过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命运。这种命运的边缘化和北京胡同文化的消失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由于有了滚滚向前的时代
盛大文化的铁蹄,我们很多接近自然,贴近传统的文化以非物质文化也被践踏得一无是处,甚至包括曾经的情感交流方式也逐渐被淡漠,并且已经形成了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沙化”倾向。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80后、90后谁还会向往牛郎织女的爱情?不管是“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的爱情模板,在时下还会不会继续被临摹被传承呢?

我这里抛砖引玉,我们不妨可以探讨探讨这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如今的80后、90后在爱情面前基本趋向于物质化的,难以在精神层面达到牛郎织女般的忠贞,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大厦是难以拔地而起的。因为无法在精神层面企及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所以,他们会厌恶、摒弃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
新英雄年代。更多的时候,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代表了“天长地久”的,而某些80后、90后或许更加钟情于“一夜情”。他们甚至会认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很傻很天真。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片面说辞。曾经有一段时间“天亮说再见”之类的图书很畅销很流行,似乎就可以印证一些80后的爱情态度。

[发帖际遇]: 娟儿2009在高平新开发区捡到金钱15, 飞快的跑回家躲着.
发表于 2009-7-9 00: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还是天长地久的爱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08: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人而异。。。。

[发帖际遇]: jiangruiwen81出国留学,花去金钱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6 15: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楼的位置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8 19:32 , Processed in 0.0841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