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9|回复: 7

(转)对村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浅思 ——以山东省夏谢五村为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7 15: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村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浅思 ——以山东省夏谢五村为例

本文以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为调研对象,对于村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及其转变原因进行探析,并从国家政策的扶持、基层政府的准确定位和农民自身的转变三个维度提出了作者对于村庄经济发展模式顺利转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村庄经济模式;国家;基层政府;农民


今年寒假,笔者有幸参加了本人所就读的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所举办的“百村十年观察”活动。我所调研的村庄夏谢五村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所以对村庄各个方面还是比较熟悉的,正是有鉴与此,笔者也见证了村庄近今年来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尤其是村庄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村庄经济模式变化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而这一改革则首先从农村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取代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土地开始按人口平均分配给了农民,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这一举措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而近几年,国家一直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在这一背景下,夏谢五村开始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村庄的水电设施就已经完备了。现今,村庄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大部分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手机、电话几乎家家都有,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今昔对比,令笔者记忆深刻且困惑的是村庄的经济模式转变:
在整个九十年代时,村庄经济的模式是“政府推着农户走”。乡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在看到山东寿光蔬菜大棚发展蓬勃之势后,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鼓励农民进行蔬菜大棚的种植,乡政府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如对搞蔬菜大棚的农户多分给土地等,进行了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但是尽管如此,农民的积极性却不高,最后蔬菜大棚也没有搞起来。
但是,现在,夏谢五村经济发展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行政村+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同样是在乡政府、村干部的发动下,村民却自愿把自家的土地承包出去,进行土地流转,发展村庄的土地规模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前,村民为了能够多分得土地而搞蔬菜大棚,现在,则自愿把土地承包出去,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村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这种转变呢?
二、变化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的转型
1978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是这一体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土地经营权归农户所有,农民有极大的积极性在土地上进行耕作,土地亩产量获得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较之以前有了改善。体会到家庭承包经营制优越性的农民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识深刻了。90年代,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农民还沉浸在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喜悦中,这个时候让农民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蔬菜大棚肯定存在难度。即使是乡政府、村干部带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仍旧发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乡政府为了能够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如果村民搞蔬菜大棚的话,可以多分给土地。只是为了多种一点地,少数村民极不情愿的搞起了蔬菜大棚。
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农村不再是封闭的社区,它沟通了农村和城市,使得农村外部的资金、技术得以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我们知道,虽然农村有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有着蕴藏着巨大利润的土地,但没有外部资金、技术的带动,想要通过村庄内部有限的资源发展村庄经济是不实际的。现在,开放的村庄通过各种方法引进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得农民掌握了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种植方式,而村庄则提供了土地大规模经营所需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这四个生产要素的结合,为村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作为方式的转换
在不了解农民真正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强行将蔬菜大棚项目上马。首先,为了让农民发展蔬菜大棚,提出了只要搞蔬菜大棚的农户就会多分给土地的诱惑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多分得一点土地是具有极大的诱惑性的。其次,因为蔬菜大棚的种植不同于单纯的农作物,农作物种植不需要很大的技术含量,种植经验都是祖辈相传,而大棚种植就不一样了,需要懂得诸如嫁接之类的技术,这对于一直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乡政府搞了蔬菜大棚示范基地,从菏泽招聘了一个懂大棚技术的技术员,把大棚示范基地的十个棚以极优惠的条件承包给了技术员一家人,村民可以到蔬菜大棚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最后,为了发展蔬菜大棚,乡政府还建了接山乡蔬菜批发市场,目的是为蔬菜的批发销售提供便利。虽然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做好了,硬件设施完备了,但是软件不具备,对于一直依靠祖辈相传的种植技术进行土地耕作的农民来说进行蔬菜大棚种植存在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乡政府无奈,不得不实行“包干制”即:将村分给乡里的干部,乡干部到村里督促指导农民种植大棚。虽然政府的一系列做法出发点是好的,想要促进村庄经济发展,但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想要通过采取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发展村庄经济是不正确的。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政府、村干部以发展村庄经济为主要职责。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很难以单个单位融入市场,这就要求基层政府、村干部发挥中介人的作用,积极把村庄外的企业与村庄联系起来,从村庄外部引进资金、技术,做好农民的代言人,通过各种形式发展村庄经济。譬如作者所调研的村庄夏谢五村,村干部为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联系龙头企业,引进外部资金,进行土地的大规模流转。本村共有土地2329亩,而流转出去的土地约600亩,大约占全村土地面积的1/4。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是土地委托流转,即村民委托村集体进行土地的流转。土地经营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行政村+合作社+农户”,即在乡政府的鼓励下,村庄干部积极招商引资,从村庄外部引进企业到村庄来承包土地,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大规模的将土地承包给外地企业,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村民提供劳动力、土地,发展规模经营。本村流转出去的600亩土地种植的作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行棉花育种,一类是进行有机蔬菜的种植。在农闲时,农民可以到基地上来打工挣钱。
(3)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调研期间,为了解开笔者的困惑:即大棚种植是不是比单纯的种植农作物收益好,笔者来到了位于村庄南面约500米的原乡办蔬菜大棚示范园进行调研。在与女主人进行聊天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乡政府当时为了搞蔬菜大棚,是以非常优惠的条件把他们一家聘来的。因为这家的男主人懂得大棚种植技术,乡政府就安排他给农民上课,对农民进行培训,女主人和她的两个儿子经营大棚。整个大棚示范基地共有十个棚,每个大棚以200元的价格承包给他们。大棚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芹菜等,主要是进行反季节种植,每个大棚一季可以有3000元的收入,这样看来,搞蔬菜大棚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要比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好多了。在问到是否有农民来进行参观学习时,女主人说有,但是因为搞大棚是技术活,需要懂得嫁接技术,要会控制大棚的温度,对于一般的农民来说有难度。这样看来,蔬菜大棚示范基地似乎并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至少距大棚示范基地最近的夏谢五村即笔者调研的村庄并没有成功的发展蔬菜大棚,大棚种植明显比单纯的进行粮食作物所获得的收入要高,村民为什么不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呢?
斯科特认为,农民是生存小农,是把生存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他们的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是“避免风险”、“安全第一”。“农民耕种者力图避免的是可能毁灭自己的歉收,并不想通过冒险而获得大成功、发横财。”[①]在九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刚刚解决了吃饭问题。在生活刚刚稳定的情况下,让不懂得大棚技术的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方式,发展蔬菜大棚存在难度。另外蔬菜大棚是新事物,农民对此了解的并不多,并且也不懂得大棚种植技术,虽然大棚种植在当时是个高利润的经营方式,但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农民是不会冒风险改变种植方式的。
现今,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计算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化的收入。虽然现在技术、肥料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土地的亩产量已经稳定了,小麦大约一亩地产800斤左右,玉米则一亩地1000多斤左右。我们来计算一下种植一亩地的粮食作物可以获得的收益。因为笔者调研的村庄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一年可以收一次小麦和玉米。所需的投入主要有:耕地:40元/亩;种子:50元/亩;化肥:400元/亩;灌溉:50元/亩;收割:50元/亩;而小麦一般是0.8元/斤,玉米是0.7元/斤。照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大约可以纯收入700或800元钱。而现在农民想的已经不是仅仅解决温饱的问题了,他们想发家致富,想让孩子接收良好的教育,如果这样的话仅靠单纯的种植粮食作物是很难满足这些花销的。与此同时,乡政府把促进农业规模集约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根据本乡的情况,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对村庄进行投资,积极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为什么以前农民为了多种几分土地会承包自己并不懂的蔬菜大棚,而现在却又肯将土地流转出去呢?前面我们已经算了一笔账,单纯种植农作物获得的纯收入一亩地大约是七、八百块钱,而现在如果将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的收入为:土地承包费600元/亩,两补一贴还是归农户所有,大约是80元/亩,这样一亩地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得680元钱。另外把土地承包出去的劳动力也可以到基地上进行劳作,即出卖劳动力,大约一天可挣20元钱,在调研时笔者了解到,如果一直在基地上劳作的话可以多的可以挣2000元左右,少的则是1000元左右,这样的话收入就比单纯种植粮食作物获得的收入多得多了。在与农民聊天时,大家都说:“以前是给自己干活,没人给开工资,现在不一样了,同样是干活,有人给发钱了,这样的事谁不愿意做啊。”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为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村庄经济提供了可能。
三、启示和思考
    由此可见,村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是各项因素使然的结果,国家政策的扶持,基层政府的准确定位,农民自身的转变,缺少任何一项村庄经济的发展就存在难度。
(1)国家政策的扶持
长久以来,国家一直以发展城市为中心,而且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在资金投入上,城市比重比农村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比农村齐全,农村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电、路、灌溉设施等,现在有的农村连这些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更别提文化设施建设了。在笔者调研的村庄,虽然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了,但是灌溉设施并不健全,硬化沟渠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灌溉用的都是土沟渠,既浪费水资源,并且也不利于村民对作物进行灌溉,此外村庄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平时村民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或互相串门聊天。
现在,国家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2006年,农业税彻底取消,农民负担减轻;两贴一补政策的实施,为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供了些微的资金支持;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的实施,给进行粮食种植的农民吃了定心丸。这些国家政策的扶持,无不为村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是,村庄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要想真正让农民体会到实惠就需要良好的制度保证,保证政策从上到下实施时不会发生“变质”的情况。就拿“两补一贴”来说,虽然笔者调研的村庄不存在村干部贪污或不发放给农户的现象,但就全国来看不排除存在“两补一贴”到达不了农户手里的情况。
在调研时,笔者了解到村庄欠债达78万,而且上级的转移支付款项并不到位,村干部要靠借钱来发工资,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干部想要发展村庄经济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基层政府的定位
    在当前很长一段时期,笔者认为乡政府、村干部等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责是发展农村经济,想办法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村庄经济搞上去了,才有余力搞文化等相关建设。夏谢五村所属的县政府按照“双强”标准,提出“政治不过硬不能当干部,自身不廉洁不准当干部,不会带头致富不是好干部,不能带民致富不是好支书”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新理念,规定凡不符合“双强”标准的一律不能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而其中能否带民致富的标准就很重要。[②]
如今,有很多村干部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没有能力或者对于发展村庄经济并不积极。在笔者调研时和村民聊天时,当问道村民对村民选举大会的态度时,有人说到:“管那些事干啥呀,现在还是挣钱重要,都顾自己。”村民对村庄政治不关心是有原因的,当农民生活不富裕,需要为生活而四处奔波时,我想他们是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心村庄的政治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明显的趋向是,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村干部的地位与收入就越高,权威性就越大。[③]因此,笔者认为,基层政府必须给自己定好位,把自己转变为积极作为的政府,多为村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夏谢五村土地流转规模比较大,这就要求村干部做好土地流转的中间人角色。在农民的传统观念里,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最低保障,他们现在肯拿出土地进行流转对于村庄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从数据上来看,土地流转的面积只占村庄土地面积的约四分之一,有些农民还是持观望态度,他们不确定土地流转出去是好还是坏。因此如果土地流转出现问题,不仅承包出去土地的农户的利益受损,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可能就再不敢把土地承包出去了,这对于村庄经济长远发展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由于村庄经济发展形式有限,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种植粮食作物;第二、村民外出打工或者到承包地里干活;第三、发展家庭副业。虽然村庄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想使村庄经济得到大的飞跃,必须带领村民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3)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进行新农村建设,发展村庄经济,还面临着一个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农民素质不高的现实。夏谢五村在九十年代搞蔬菜大棚没搞起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不懂得技术,而现在虽然农民是在基地进行棉花育苗等工作,但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村民都种过棉花,对于棉花的种植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现今农民的技术素质还是不高,他们只是懂得单纯的、传统的种植方式。
而对于外出的劳动力来说,技术同样十分重要,靠单纯出卖劳动力挣钱不多,而且获得打工机会的概率相对也会比较小。在调研时,笔者了解到,金融危机对村子里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是有的,但是不是很大,那些懂技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过完年之后,他们还是踏上了打工之路,而对于那些不懂技术,单纯出卖劳动力的人来说出去打工就比较困难了。
因此,要想发展村庄经济,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育成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变得十分的迫切。
四、结论
   村庄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基层正确的正确领导,更需要村民的全力配合。现在,国家惠农支农的政策是比较好的,农业税免除,“两补一贴”也能顺利的到达村民手里,为了发展村庄经济,夏谢五村村干部已经迈出了良好的第一步,但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充分利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多种形式来发展村庄经济,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技术含量,这样的话,我相信村庄的明天是美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作者刘灵敏,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转自: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17254/page-1.html
发表于 2010-1-27 18: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欧阳湘 于 2010-1-27 18:12 编辑

现在到处都在发展新农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人认真看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1: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欧阳湘


    大政策,大环境,所以说湘中红社的成立,是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王老五


    这些只做参考,有思考的入口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1: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认真看完了的但这些都力不从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1 16: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强~~~~没的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5 16: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看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7 01:10 , Processed in 0.0930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