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0|回复: 6

端午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5 00: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有诗为证:
  陆游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此诗描写了南宋端午节的生活习俗。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艾枝。依照旧制,忙着储备药材,配药方。为的是确保这一年平平安,无病少灾。日薄西山,万事俱备,只欠坐下来与家人其乐融融,觥筹交错。就像李白《将进酒》里写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如果有朋友自远方来访,“五花马,千金裘,”虽然价值连城,今天也不要了。干什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由于地理及气侯因素,诗中描述的季节表现与应县不尽相同。这里没有不知不觉、已经红艳似火的石榴树,有的只是刚刚由“北风卷地白草折”,转变为“杨柳漫漫搅天飞”的白杨、垂柳。吃的是三角的粽子。
  端午来临,家家购苇叶、马莲、蜜枣、冰糖、江米等一应之物,准备包粽子。先将苇叶宽窄区分,捋顺,用砖、石压上半天,清水煮沸半小时。其他物品也同时清水浸泡六至七小时。包的时侯,宽苇叶三片,窄苇叶四至五片。根梢交替重叠,折中交叉,形似漏斗。中间搁一汤匙江米,一粒冰糖,一颗蜜枣,用力填实。顶部下卷,用马莲成“丫”字形捆住,多余的苇叶剪去。检查三个角有无大的空隙,谨防漏掉米粒。锅底放一些细碎苇叶,将包好的粽子置于锅内,上边重物压住,以防上浮。急火煮沸一小时,余下的全用文火。时间越长,煮出的粽子越有风味。出锅后,用母水浸泡,可保持色、香、味俱全。
  赤日炎炎的晌午劳作归来,饥肠辘辘。端上一盘粽子,剥开层层包裹的苇叶,就像姑娘灯前卸晚妆。紫黄相间的粽肉跃然眼前,逗得人食欲大开。细嚼慢咽地吃上几个,甜、筋、糯、软,余香绕颊。如果囫囵吞枣,是品不出个中滋味的。
  新婚夫妇,头年必须给岳父母送粽礼。多则300个,(回赠男方100个)少则200个。(不回赠)现在也有送钱的,500元(回赠男方200元)或者300元(不回赠)。粽子减至150个至100个。逐渐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礼物。
  接到粽礼后的岳父母沾沾自喜,逢人就讲,请人品尝。如迟迟收不到,街坊四邻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不仅新娘颜面扫池,娘家人也自觉低人三等。不是姑娘没找上好人家,就是男方味道不正常。泼留希金,标准的一家吝啬鬼。由此引起的不愉快,亦可成为导火索,引燃潜在的家庭危机。各奔东西者也不乏其例。
  清代李静山《节令门、端阳》诗云:“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赃主怕灵符。”大概是描写南方某地的风俗。我们也是大门上高悬一符,四个彩色三角形组成一个边长两厘米的正方形。七个正方形又组成两个倒立的大正方形。以粉、绿色纸座底。中间玲珑剔透一“福”字,下边是形似美髯公胡须的丝穗。也有的符由六个边长两厘米的正方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下边是三个小三角形。其余相同。
  符下是两张大红纸上烙印的烫金公鸡各一,相向而立。(从前是黄纸剪成)各自口衔一盏“大吉”的灯笼。灯光映照之下的,是堆积如山的金元宝和铜钱。还有两尾大金鱼游弋水中,悠闲地吐着泡泡,象征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男女老少用红、黄、绿、蓝、紫(严禁黑白色)丝线搓成细绳,缠绕于颈下,手腕,足踝处。俗称“花线绳”。据传说,她对轻微关节扭伤、挫伤有辅助治疗的功效。和符的作用大致一样,镇宅、护体,防病祛灾,益寿延年。
  最后一个,就像陆游所言“艾束著危冠”。现今天气炎热,别说危冠,就是矮冠也鲜有人戴。倒是网状、阔沿、白色的凉帽逐渐流行开来。节日前,成群结队到野外采集艾枝,剪一段挂于大门之外,系于凉帽之上,浓墨重彩地渲染着节日的气氛。
  艾枝多生于田畔或者圪塄之上。而且土质越肥,味道越浓。割上几捆,六七颗连接拧成绳状,吊在屋檐下自然阴干。(当地人称为“艾药子”)在夏夜里点燃,莹莹火光,缕缕清烟,散发一股淡淡的药香,曛得蚊蝇头昏脑胀,退避三舍。疲乏不堪的农民在她的护佑下,安然入眠。
  端午节还有一句童谣,千百年来,传唱不息:“戴点艾,有人爱;戴点符,有人扶;戴点花线绳,有人给些零花钱。”这一古老的习俗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盼望着早日获得通过。让中华民族文化像圣诞节一样,在七大洲、四大洋落地开花,馨香四溢。
发表于 2010-6-15 02: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5 21: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瞧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5 23: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家里好像没有那种送礼的习惯,送那么多太恐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0: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样多的那种棕子我不太喜欢.只喜欢吃稻草煮的那种才真的好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6 1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枧水粽是永远的最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6 16: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5 13:08 , Processed in 0.0912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