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桂花飘香时。
有年中秋节的前几天,老师教了一首歌,歌名好象叫《打月饼》,依稀还记得那旋律和歌词——“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和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香又甜哪~~~”唱了那首歌,那种过节的气氛就更浓烈了。
每次要过节了,就帮爸妈把月饼从大到小高高的码在柜台前。最记得的还是那时的月饼是分重量的,有二两一个的,半斤一个的,一斤一个的,还有两斤一个的。后来有一年进货时居然有五斤和十斤的月饼,大大的盘在那里。引得路人纷纷前来观看,嘴里不停的“啧啧”称奇。当然,那断断是不敢囤货的。也只是偶尔有那么个阔气的人家爱热闹买回去吃。只是到中秋那天了,那个“阔气”的买主却始终没有出现,最后把那个十斤的大月饼分开成很多块来卖,一下子就卖光了。
节前的几天二两和半斤的月饼非常好卖,属于月饼的“尝鲜期”。到了中秋那天,大家都开始变得正式对待起来,那些一斤两斤的月饼就很畅销了。
记得那时的月饼很硬。要把一块二两的月饼分成两块,有时候要费老大的劲,拿着在膝盖上“嗑”了又“嗑”也未必会断裂开来。到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也慢慢软和起来了。
中秋节那晚,我们家照例要取一个两斤重的大月饼,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把月饼放在桌子上,我们姐弟瞪着三双眼睛直愣愣的看着爸妈把那个上面印有“中秋月饼”四个字的大饼分成四份,爸爸把它切得很均匀,每一份上面都有一个字。然后我们姐弟三人分别取了自己喜欢的“字”,剩下的那块就爸妈合吃。吃的时候也是舍不得下大口的,只是呲着牙小心翼翼地先把月饼外面那层厚厚的“皮”吃掉,然后再一点点吃里面的“馅”。那时的月饼馅多是些花生、芝麻、桔子皮和着面粉做成的。也有一粒粒的冰糖嵌在里面。碰上大粒的冰糖,又要含在嘴里很久,待融化了,吃完冰糖再接着吃月饼。这样下来,有时一个晚上也吃过去了。一晚上还舍不得吃完哩!得留些放在书包里,第二天带到学校去吃。
说到赏月,那时年纪小,还没有那样的雅兴。当然,那时“满天繁星”和“满月清晖”的景象对于山洼洼里的姑娘小子们来说,太平常不过了。只要天气好,月亮和星星一抬头就见着了。也免不了要学着大人的口气,吓唬一下那用手指了月亮的小孩们——“晚上睡觉,月亮要来割耳朵的!”
时过境迁,现在再过中秋节,洒满清晖的圆月依旧,但我们长大后各自离家,远隔千山万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切月饼的温馨景象也成奢望。如今,提醒我们节日临近的,是超市里红红绿绿极尽奢华的各式月饼礼盒和喧闹促销,还有在人们手上转来转去的各家酒店的月饼礼券。向家人提议起吃月饼,都纷纷摆手摇头,做出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举措。看来,那些所谓的火腿、莲蓉、豆沙、双黄等等,都难以引起他们对月饼的食欲了。没有了儿时明月,又不能亲人欢聚,少了吃月饼食欲,这节,凑合着也就过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