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村村通”为何难畅通
贺建新
“村村通”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可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和关注。近日,笔者调查了12个“村村通”项目村,发现立项的多,实施的少。已完成的只有1个村,实施动工的也仅有3个村,其余项目村仍没有动静。据调查,大致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村民素质低。农村实现“村村通”,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在实施“村村通”工程中,因大部分农民不富裕,加之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缺少大局观念,路面窄了,征地他不给,资金少了,筹资不出钱。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工作做不通,便会百般干涉,千般阻难。给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至此,80%未施工的村是因为这个原因耽搁下来的。
二、设计欠科学。按照省、市补贴标准,目前通村水泥路路面基本上有两个尺度,即路面宽4米和3.5米。由于资金短缺,80%以上村庄选择3.5米路面。但这样的路面宽度远不适应农村机动车辆的使用,两辆小手扶拖拉机对面开来,就需小心翼翼错开;若遇稍大型车辆,其中一辆车只能下至水泥路避让,反而给行路带来诸多不便。
三、路基不坚实。现在准备修建的水泥路,基本上是在原路基的基础上直接铺垫的。施工前,有的施工队用推土机稍稍把路面推平;有的施工队为节省开支,很少用重型机械碾压。这样的路面极易因重型车辆通过、轧压而受损。
四、监管不得力。据了解,修建村村通水泥路,有的地方按规定实行了统一招标,有的地方则自行组建施工队,这些施工队资质良莠不齐,有的拉来一个搅拌机、一个振动棒、几节钢板,随便找几个劳力便组成施工队。在施工中,对水泥沙石料配比比例也缺少专人监管和把关。在利益驱动下,施工队或施工人员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一些路面出现质量问题而无法通过验收。
五、养护不到位。路修后,没有制定相应的养护管理制度和措施,主要表现在:路基两旁培护不到位,排水系统不畅通。这些都给原本比较脆弱的路基带来严重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民为扩大种植面积,在原本宽阔的路面栽种蔬菜或高杆作物,甚至挨着水泥路面栽种,这样不但破坏了路基结构,而且使路面变得更加狭窄,严重影响了车辆和行人安全。
六、资金难到位。按国家政策,每公里3.5m宽的水泥路面补助10万元。根据预算,每公里需资金25万元(包括整修路基),每公里仍需村民自筹15万元,有的村里只好高息筹借,由于对政策的不理解,村民集资又很难收上来,增加了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有的村立项后,因资金无法筹借到位,只好望路兴叹。
七、安全隐患多。由于农村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资金的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路窄、弯多、坡陡等路形复杂的问题,加之安全设施缺乏,一些必须的防护栏、防护墩、防护墙等安全设施都没有,尤其是学校、集市、院落、急弯等路段缺乏醒目的交通安全标志,给村民出行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作者地址: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黄金井中街)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中国乡村发现第8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