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回复: 7

推荐一篇好的文章:神游望云山(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6 2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游望云山

作者不详)
    突然回忆起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去爬望云山的情景。
      
望云山很遥远。在山的那一边。要达到望云山,需要翻越不下二十座山。来回步行大约十一二个小时。
   
去望云山,我们总是选择夏天去。冬天我没有去过,不知道是什么情形。不过,就算是夏天去,我们照例要带着一件棉衣去,因为山上奇冷。但也仅仅只是带一件棉衣。
   
我的记忆有些模糊。不知道那时是踏着星光去的,还是打着火把。总之,半夜我们就开始行动了。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们就会到达罗洪乡(两乡合并后,现在我们乡也早归属罗洪乡了),这些都是平地,真正的翻山越岭是从罗洪开始的。一座座山爬上去,走下来,一眼望去,前面没有尽头,连绵着都是山谷,而每一个山谷,都要用脚去丈量。
   
爷爷带着我们一大帮小孩子。我和我的堂哥和堂妹们,一共十来人。
   
那时我和兄弟姐妹们总是嫌爷爷走得太慢,不愿意跟着他。每到一个山顶歇息等他时,我们都忍不住问:爷爷,什么时候才到望云山?爷爷总是说:不急,不急。每看到一座山头,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和挑战,仿佛翻过它,我们就到望云山了。大家叫嚣着:冲啊!然后一个劲地顺着石阶往山坡上跑,也不觉得累。直到走到早上七八点时,我们已经数不清翻越过多少山岭了。那时,我们已经不能直立,只能四脚并用,而前面的山峰,连绵起伏,层层叠叠,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从一座山翻过去,又看见一个更高更延绵的山坡……而我爷爷,依然保持着最初稳健略显缓慢的步伐往前走,那时,我们才觉得爷爷走得好快,我们怎么也追不上。看到我们瘫软在溪涧边,他得意地笑笑,走远了,抛下两个字:快了。”  这两个字好像是兴奋剂,促使我们迅速爬起来往前走。
   
山上的风景奇美。各种花草树木都让人耳目一新。溪水到处都有,只需俯下身子,拔点水将手一洗后,用双手捧着一汪清流,咕咚咕咚喝下,那种甘美清冽,让人仿佛一下子就忘却了远行的疲乏。
      
后来据妈妈说,那天山下艳阳高照,可我们在山上是感觉不到的。根本就没有一丝阳光,满山满谷都是浓雾,越往上,越寒冷,能见度越低,空气仿佛可以挤得出水来,大家的头发都变白了,上面是细细密密的小水珠。寒气逼人,大家纷纷穿上带好的棉衣,才觉得骨子里有了些暖意。
   
见到僧人时,我们都欢呼起来。小和尚们挑着水桶,有的晃晃悠悠地下山,有的稳稳地挑着水往上走。在这儿,我们要进行一个仪式,在小和尚们挑水的井旁,有一个净心池,供游人清洁用。每一个往上走的人,都要在这个池子里洗净双手和脸。在爷爷的吩咐下,我们洗了又洗,直到把手都快冻僵了为止,池水冷得彻骨,手一伸进去,骨头就隐隐作痛。池子底银光闪闪,是香客们洒下的硬币。
        
终于见到大殿了!在此之前,我们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寺,但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地。到望云寺大殿,只见香客挺多的,到处都烟雾弥漫;我也跟着大伙儿一番跪拜,也不懂许什么心愿,纯粹凑热闹而已。我牵挂的,还是那餐斋饭。爷爷在望云寺担任了一些书写等事务,一到大殿,爷爷就忙他的去了,我们自然见不着他。但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寺里的饭都是免费供应的。也有很多的香客,自己带了米和豆腐等东西去。带去的东西,只要交给一个专门管这些东西的部门就可以了,寺里的僧人会一一登记好。
   
可能是饿得太厉害,斋饭总是特别香,特别可口。一般都是些豆腐青菜就米饭之类。吃完斋饭,我们就去一个崖,那崖壁直直地立下去,看不到有多高,只见到底下是云。我只看一眼,便倒吸着冷气往后退了。那崖壁让人望而生畏,总觉得它有一种力量,会把我吸下去。而那些云,又仿佛可以把我托起来……
      
层层大殿游玩了一番,就要返程了。大殿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什么陈设,我一点都不记得了。我想,再重游时,我一定要用心地把它们拍下来。
      
山上云山雾罩,不知时辰。爷爷忙完了他的事务,就来找我们。我们便跟着爷爷下山了。爷爷下山的步子稳而快。我们下山的步子晃而慢。老话说得没错——“上山容易下山难!每下一个台阶,就震得脑袋发晕,两脚发软,但又紧张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栽下阶去。一个个山丘依旧要爬上去,迈下来。前面的山谷连绵着,没有尽头……
      
回到村头,想起温馨的家,再乏力步子也加速了。院子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狗儿听到熟悉的脚步也只是低声地嗯嗯一声,对我们一伙人表示问候后又继续警觉地酣睡。

   第二天,我一清早就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把我从望云山上采下的竹枝给爸妈看。妈妈总是珍爱地把它们扎起来,用绳子挂在灶屋的墙上。望云山的竹枝就是那么奇特,叶子再干枯也不落下,用来清扫灶灰最合适不过了。我们那儿的农家,只要是灶屋挂着那种竹枝扫把,就知道一定是从望云山采摘回来的。
   
儿时不知道什么是累。再远的路,只要目标在前方,就一路欢歌往前奔。去的时候,望云寺在召唤,回的时候,家在召唤。每走一步,都有前行的动力。十多个小时的远足,走完后,没觉得多苦多累。
      
到后来,我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身心俱疲,我并没有为那些我儿时憧憬的美景图片真实地近在眼前而过多地兴奋。它们更美,它们更丑;它们更新,它们更旧;它们更脏,它们更假;它们由不凡变得平常,更重要的是,我总是对我前行的价值表示怀疑。再后来,我收起了一颗猎奇的心,也收起那贴满了异地标签的行李箱,我对所有的旅行都失去了兴趣。我结婚了,我做了妈妈,生活也变得现实起来……当然,如果说游望云山也是一次旅行,那我愿意再走一次。谁能说这不是一次快乐的心灵之旅?
   
什么时候有时间去?和哪些人去?带不带小美去?谁带我去?走不动怎么办?……神啊!请今晚就赐我一个梦:神游望云山!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1: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望云山上“朝山”路2009-05-20 11:05 星期三 晴
  晚上陪母亲看电视,母亲忽然说:“好多年没去望云山‘朝山’了,要是暑假回去,你看有没有时间去朝届山。”
  “朝山”是家乡人对上山拜佛进香的通俗说法。望云山是家乡一座佛教名山,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卢姓云游方士来到望云山上,举目四眺,被这一方美景陶醉,感慨之余,用手往四下里一指,念了一通谒语:“任从天下乱,此间保太平;任从天下旱,此地半收成。”后来,这位卢姓方士修成了菩萨,他说的这谒语也就成了护佑家乡的一道神符。从此,任山外如果兵荒马乱,山乡都不会受到波及,即使天下大旱,山乡也会有泉水汩汩,至少能有一半收成。据说四十年代初,小日本曾经摸进了山乡,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倒处处被动挨打,只好匆匆退了出去。这个传说代代相传,山乡人于是对在望云山上得道成佛的卢公真仙顶礼膜拜,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许多善男信女不顾劳累爬到山上进香。
  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我还在家乡时,她每年都要带我上望云山“朝山”。参加工作后,因为离家太远,基本就没有再朝过山了。记忆中最近的一次,应该是15年前,那时参加工作不久,回家探亲,母亲特意带着我去朝了一次望云山。
  记忆中的“朝山”,是场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是抵达内心的民俗之旅。
  朝山的日子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村里一帮人由竹生叔领头,结伴上望云山朝山。竹生叔五十多岁,是村里最虔诚的信徒之一,最重要的,是他最会唱进香歌,邻里们朝山都喜欢和他一起朝山。
  正是初秋时节,山乡的天气,早晚已经有些凉意,但太阳出来后还是火辣辣的,烤得人难受。大家决定还是按老规矩,夜里四点半钟动身。
  先天夜里,母亲忙乎了大半夜,做了几十个斋粑,裁了几刀纸,捆了几股香,一袋儿装了,带上两件秋衣,又塞给我一些一角两角的零钱,说是路上碰到要饭的人时打发个一、两角钱。
  将近四点钟光景,母亲起床热了些昨晚准备好的饭菜。却都是些酸豆角、蒸辣椒之类的斋菜──对山乡人来说,朝山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必须斋戒──草草吃了几口,却听外面在叫上路了,于是放下碗,带齐东西,与大家汇合在一起动身上山。
  夜风很凉,夜也很黑。有几个人拿了松明子点着,每支松明子之间夹两个人,前前后后的路就照得十分明亮了。从村子到望云山脚下有六、七里地,地势比较平坦,这一路大家走着谁也不说话,朝山的队伍中弥漫着一种庄严的气氛。在山里人心目中,朝山是件十分庄重十分神圣的事,不管平时如何诙谐,走到了朝山的路上,每个人心中就自然产生了一种肃穆的感觉。
  这时,竹生叔拖了长音,唱起进香歌来。竹生叔带了头,其他人也就跟着唱起来,朝山的队伍气氛就活跃了许多。
  唱进香歌很有讲究:歌声音韵悠扬,一句唱完,余音缭绕,待余音将尽未尽之即,又徐徐唱出第二句,后一句起音接了前一句尾音,绵绵不绝。唱歌的人需要有足够的气力。一般人难以胜任主唱,只能跟在后面重复每一句的后三个字。竹生叔唱进香歌却是楼外山出了名的,他唱的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听上去似群峰叠障,连绵飘曳。沿途人家在睡梦中被他的歌声惊醒,也沉浸在那无穷的韵味中了,不但不恼,反而怨恨唱歌人走得太快,自己不能再多欣赏哪怕一声两声。
  这时竹生叔唱的是“十月怀胎”,从第一个月到第十个月,将作娘的怀孕的苦痛一一数唱出来。他唱完一句,其他人就一齐重复唱这一句的后面三个字。歌声悠扬婉转,在山乡夜空回荡,山风将歌声徐徐吹送到树梢林头,在树林里栖息的夜莺被歌声惊起,飞上树梢发出幽婉的和声。沿途就有一些人家的屋里亮起了灯,也走出几个朝山的人,加入这支队伍。一直这样走着,队伍越来越大,唱歌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时也掺进了几个能主唱的人,于是与竹生叔一唱一和,远远地听了,还以为是在对山歌呢。
  这时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朝山队伍的火把连成一串,在蜿蜒飘曳的山道上形成了一条鲜红的火龙,远远望去,煞是好看。
  走到半山腰时,天已破晓,晨雾从山谷底冉冉升起,染过山谷山梁,向朝山队伍逼近。回头看时,却见山底下白茫茫一片,人已经站在云雾上了。很快雾水就染过了朝山队伍,所有人都被雾水包围起来,朦朦胧胧看不清几步之外的东西,耳中却听见山谷中泉水从高处跌落撞击岩石的声音。早起的鸟儿在浓雾缭绕的林中清脆地唱着晨曲,凭添了大山的神秘与空朦。
  山路越来越陡峭了。到了“天梯”时,后面的人抬头看到的是前面人的脚后跟,一不留神就可能坠入深渊,大家只能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慢慢往上爬。这时自然没有人再敢分神唱进香歌了。
  队伍就这样默默地走着,偶尔传出一两声招呼同伴不要掉队、小心脚下的声音,在凌晨的大山里显得格外清脆。
  爬行了好大一会,总算过了“天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气氛也轻松了许多。这时天已大亮,血红的太阳从远方山后冒了出来,望云山也就清晰地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望云山虽然海拔不过1500米,但峰峦叠嶂,沟壑丛生,林深树密,怪石嶙峋。依山势往上,山峰愈见险峻,而山谷在丛林掩映中深不见底,风中飘来瀑布跌落岩石的脆响那么遥远,告诉你这山谷到底有多。
  竹生叔等人又要唱进香歌,年轻人却嘻嘻哈哈乐开了。竹生叔就生了气,大声说:“你们是来朝山的还是来闹笑的?菩萨在山顶看着你们呢!”
  年轻人就连忙止了笑,偷偷做了个鬼脸,一本正经地跟了竹生叔唱歌。
  朝山队伍越往上走,人越多,远远地也能看见其他山梁上爬行着一支支队伍,歌声从那边飘过来,与这边的歌声相和,倒有几分像花瑶在对山歌了。
  在一些平坦的路段,间隔着跪了一些叫花子,唱着些劝喻世人行善积德或者倾诉自己悲惨遭遇的小调,面前都放了个瓦钵,里面有了些零散的钱币。叫花子中有不少是残疾人,有缺腿的,有瞎眼的,也有断臂的。朝山的人是向善的,不管平时多舍不得花哪怕一分钱,这时候也会很慷慨地施舍这些乞讨者。叫花子们见有人施舍了钱,就唱起了感激和祝福的山歌,歌声比之开始又多了一份欢畅与祥和。
  走到山顶时,已是早饭时辰。别看爬望云山时一路艰险,但到了山顶倒平坦了许多,山顶不仅建了几重庙宇,而且庙宇前有一片旱地,种着些蔬菜。这时太阳已经很有点辣了,山里的雾涌到半山腰后就再也上不来,云山顶就在云海上,如海上浮山,无根无底。
  从南北两条山道爬上来的善男信女们顾不上一路劳顿,纷纷从背包里掏出香纸,一步一叩首地走进庙里拜佛烧香。竖在庙前的几个香炉于是烟尘滚滚,和尚、尼姑们诵经的声音和祈福的钟声冲破屋顶,在风中弥散开来,久久萦绕在望云山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2: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浓郁的乡音醇醇的酒2009-04-28 16:28 星期二 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论走多远,不论有多久,浓郁的乡音总会不时在游子心中响起,拴住游子匆匆的脚步。

  山乡号称十里不同音,翻过一座山,越过一个乡,就有了不同的方言,有时,同一个村,一半说这种方言,一半却说另外一种方言。山乡北面的人们要听懂南面的话很困难,南面的人又觉得北面的人像讲外语。不同乡村的人们走到一起,常常得靠手势辅助才能交流。

  山乡的方言很杂,但不论哪种方言,说出来都蛮有韵律,话说完了,音还在耳边萦绕。要是遇上个性格温婉的女子,不疾不徐娓娓说来,于听者,就是一种享受了。

  山乡人们见面同样用“国问”打招呼,大凡吃饭时间,不论男女老幼,迎面走来,都会问上一句“呷饭了冒”。回答内容没有人在意,“呷了”或者“冒呷”,都不会引起更多的追问,在山乡人看来,这只是见面打个招呼,要有别的事情,自然会继续交谈。

  山乡人住得分散,大多散落在各个山脚山腰,邻里之间直线距离也许并不远,开门就能看见,张嘴就能听见,但真要去串门,就得在弯弯曲曲的山野小道上走上好大一会。于是,山乡人们练出了一付付好嗓子,站在各自门前扯开喉咙就能和邻居拉家常。走在山道上,不经意间就会“偷”听了别人的交谈。左边山腰的婆娘搬了张矮凳坐在门前禾堂(院子)里,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壮着嗓子说话;右边山腰同样有户人家的婆娘坐在禾堂里,一边干着摘红薯或者花生之类不需集中注意力的活,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对面的邻居拉着家常。那浓郁的乡音在山风中激荡,飘散,偶尔撞上山崖,弹了回来,在山谷回荡。

  宁静的山乡偶尔会有激烈嘈杂的乡音响起,那是有人在吵架。吵架骂的自然都是很难听的话,为了在气势上压过对方,吵架双方都会比拼着扯大嗓子骂娘,越扯声音越有节奏,越显雄壮,越有韵味,不懂山乡方言、不知内情的人听来,也许会以为他们在比山歌呢。别看吵架时山乡人会吵得脸红脖子粗,似乎双方有着不可愈合的裂痕,但只要面对面坐在一起,几碗酒下肚,所有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

  在山乡,酒是不可缺少的。山乡人可以不抽烟,可以吃不饱饭,但不能没有酒。山乡的酒有甜酒也有老酒,甜酒大多是做给女人孩子们喝的,而老酒则是家中壮劳力解乏的佳酿。

  每到寒冬腊月,山乡家家户户都要酿罐甜酒。糯米酿出来的甜酒不用加糖就甜得像蜜,从罐里舀出一碗,喝上一口,稠稠蜜蜜、清甜滋润的感觉就从嘴里发散开来,传遍全身。大年刚过,家家户户会有亲戚来拜年,主人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美味就是进门甜酒。从酒罐里舀两碗带糟的甜酒,加上几碗水,煮开了,再打几个荷包蛋,盛上一大碗,热乎乎地喝下去,一路的劳累和寒冷顿时烟消云散,通体舒泰。

  山乡的老酒是用米饭或者其他粮食发酵后用土法蒸馏出来的酒精含量适中的酒。山乡的老酒像山乡的男人一样平和而筋道,一口下喉,没有火烧火燎刮喉的感觉,有的只是绵绵不断的余味。要是酒量好,喝上几壶不会醉,即使酒量不好,喝上一碗两碗也不会倒。在山乡,家家户户都爱酿老酒,日子过得宽裕的人家,一年到头都不断酒。男人们凑在一起,最爱比的是哪家婆娘酿的老酒好喝又筋道。夜晚,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男人坐在八仙桌旁,端一碗老酒,就着油炸黄豆或者花生,一边品着自家婆娘酿的老酒,一边咂着嘴,生活就有了滋味。

  在全国闹饥荒的年代,山乡人们食不裹腹,但酿酒却未曾断过。乡人用红薯酿酒,用野果酿酒,甚至有人用老鼠瓜酿酒。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几杯醇醇的老酒下肚,生活似乎就有了希望。

  大雪冰封的寒冬,孩子们在雪地里撒野,婆娘们聚在一家屋檐下纳鞋扯闲话,男人们则把着烫得滚热的酒壶,一边说着荤素笑话,一边喝几口热乎乎的老酒……

  酒和乡音一样,是山乡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澈的山泉甜甜的水
2009-04-27 16:16 星期一 晴.  梦里山乡总是离不开水的。那石缝中汩汩而出的山泉,那大山深处潺潺流淌的山溪,那绕着大山蜿蜒蛇行的河流,把山乡点缀得更加鲜活、灵性,把山乡滋润得更加秀美、妩媚。

  高山有好水。梦里山乡到处可见清亮的山泉、清澈的溪水。走在山间小路,总能不经意地碰上几眼正汩汩往外冒的山泉。没有水泥或石块堆砌的围堰,没有遮风挡雨的顶棚,泉水从路边的沙石缝里奔涌而出,在路边冲洗出一小片水池,就成了一口天然的水井。这边泉眼里不停地往外冒着甘冽的泉水,那边溢出小井的泉水就潺潺地往外流。泉水越过山间小路,顺着山势往下淌,发出轻脆透亮的声音,把条宁静的林间小道渲染得生气十足。那小井里的泉水清亮清亮,偶尔从空中飘落一两片树叶,浮在水面,很快就被流动的泉水带出水井,飘向山下。

  梦里山乡的山泉不仅分布在山脚山腰,山顶也常常可见泉眼。走在大山深处,林深叶密,耳中忽然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循着声音摸过去,却是一条小溪在林中飘过。逆着溪水攀上去,源头正是山顶石缝中涌出的山泉。那山泉水从泉眼漫涌而出,随着山势往下流淌,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条条细小的山溪。小溪里的泉水顺着沟壑而下,一路和沿途的山泉汇合,随着弯弯曲曲的山沟,奔腾跳跃,在山野间奏出清脆的乐音。碰上山势忽然笔陡,那泉水就骤然奔脱沟涧的约束,腾空飞起,在空中扬洒成白亮白亮的水雾,在山风中借势飞落在山下的岩石上,发出激越的声响,溅起一片清亮的水雾。山泉流淌的汩汩声、撞击巨石的清脆乐音和着林子里的鸟鸣,给这神秘空朦的大山凭添了几分灵性。

  梦里山乡的泉水冬暖夏凉:盛夏,天空中骄阳似火,山泉却清冽如冰,掬一把洗个脸,浑身燥热顿时烟消云散;数九寒冬,山乡处处被冰雪覆盖,唯有山泉依然汩汩流淌,而凡有泉井的地方,总是热汽腾腾,带给人们透心的温暖。

  梦里山乡的泉水总是甜甜的,入口甘冽,润肺提神。赶路乏了,趴下喝几口山泉水,一股清凉的感觉入心入肺,顿时神清气爽,困乏全消。山乡人出门从来不带水,渴了,趴在路边的泉眼旁喝个痛快,从来不用担心不卫生。梦里山乡的人们从来不烧开水,家家户户都在屋子旁引一眼山泉,随用随打,不管大人小孩,渴了拿把瓢舀起来就喝个饱。炎热的夏夜,只要跑到泉水边打上一桶水,往身上一浇,所有的燥热马上无影无踪,浑身舒泰。

  梦里山乡的泉水是山乡人收获的希望。因为有山泉,山乡从来不担心天旱,天上没有雨水,山乡人就用根竹筒将山涧下来的泉水引入自家旱地,或者搭一架水车,把低处的溪水车入地里,滋润正在生长的作物。有山泉的地方,就有丰收的希望。

  梦里山乡清澈的山泉水是小鱼儿的乐园。在山乡人为自家砌制的泉水井里,在泉水汇成的小溪里,只要稍稍留意,就能看见在清亮的泉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小鱼儿。这些青的、红的、花的小精灵,因了山泉水的滋润,水灵生趣,清丽脱俗。蹲在水边,将手轻轻伸入清冽的泉水中,眼看着就要够着了,这些机灵的小精灵忽然摆动小尾巴,倏地从手边溜走,游向深处,或者干脆躲进石缝,伸出胖乎乎的头儿向外张望。

  山泉是山乡人的希望是山乡的魂。有了山泉,山乡就有了灵性,山乡人对生活就有了信心。连绵起伏的群山因为山泉更加灵秀,勤劳善良的人们因为山泉更加壮实。

  走进梦里山乡,看见的总有清澈的山泉甜甜的水,听见的总有山泉和溪水欢快激越的叮当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大论,有点像梦回唐朝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1: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找来这么多优美的文章。
感谢文章的作者让别人更清楚的认识了望云山,篇篇都是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7: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梦回唐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7: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梦回唐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平人网|高平论坛|隆回高平人网|高平人网络社区

GMT+8, 2025-5-5 01:53 , Processed in 0.0878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