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望云山,做为隆回的名山,也是有仙居之有佛住之有史记之。山,让生成仙让人成佛;仙,让山成名;佛,让山显灵。那么,在望云山这座山头上,谁是大仙谁又是大佛呢,鄙人认为:非卢公真仙与寿佛爷爷莫属。下面我们先听听卢公真仙的传说—
卢公真仙的传说与故事颇多,且版本不止一个,只是这一个流传甚广。
话说燕人卢生一直隐居碣石山中,潜心修行。他有两个朋友,一个叫羡门,一个叫高誓,这两人都是战国时燕国有名的方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被人尊称圣贤。后来,他俩不知所终,崇敬他们的人认为他俩既已修真悟道,定将成佛成仙,便修造庙宇,香烛供奉,却也求而有应,叩而即灵,一时间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传来传去,却说成是他俩已得到长生不老药,可以永远活在世上了。
碣石山出了两个吃了长生不老药的神仙的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秦始皇宰相李斯耳中,李斯忙去向秦始皇禀奏,一心向往长生不老的秦始皇闻听大喜,忙令李斯起驾碣石山,去找羡门、高誓求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到了碣石山,却见碣石山高耸入云,山前大海苍茫浩渺,问谁谁都知道这儿有羡门,高誓这两位神仙,却谁也不知道这两位神仙到那去了,始皇命人四处打探认识这两位神仙的人,不知谁说卢生认识这两位神仙,并有过交往,秦始皇立命李斯将卢生找来,逼着卢生去给他找这两位神仙。
卢生眼见始皇的荒淫残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十五年)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本不愿为其寻求长生不老药,且修炼日久,基本能洞察过去与未来,但又不敢公然违抗皇命,只好假言编造说不老神仙在蓬莱岛上。事实上卢生并没去过只是道听途说渤海、黄海之中有个蓬莱仙岛。因在大海远离陆地,需要修造大船方可登陆。同时请求要挚友韩客侯生与三千童男童女同行。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即答应并下令:让李斯制造大船,同时遴选红男绿女。
卢生本想借机拖延时日,趁机溜走,不料秦始皇手下对他看管很严,卢生无奈,只能玩求仙之类仪式糊弄始皇帝。于是,写了一册图书,将自己所测预言‘亡秦者胡也’著于其上,自称是神仙托他传的话。
秦始皇最大的心病是‘胡人’。胡人,也就是当时的匈奴人(他怎么也想不到亡国的会是他儿子胡亥),而此时,匈奴人正在秦王朝的北部边境虎视眈眈,是秦朝的最大威胁。秦始皇看了这册图书,也顾不得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忙起兵北方巡逻,修筑城墙去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中(公元前215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为什么要北击匈奴,收复河套,进而修长城?从史料上看出,它是卢生假借神灵的旨意,秦始皇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这样一来,卢生趁机脱离了监管,但也不敢回燕地,便与侯生从吴淞口一路逆江而上去长江源头,几经辗转,从岳阳城陵矶进入了洞庭湖。
这洞庭湖实在是太美了,那风吹芦苇鱼跃鸟啾……不知不觉进入了资江入湖口,这时正是湖南发水季节,芦苇被淹,湖面更显宽阔,让卢生一时找不着北了。卢生与侯生找一竹筏干脆溯资江而上,便来到了龙起步(新邵龙溪铺的由来),此时雨止日出,便手搭凉棚一望,正好看到云卷云舒云开雾散的望云山,便与侯生登上了现在的望云山了。二生见山清水秀,云淡风轻,视野开阔,乃为龙气聚集之风水宝地,是以结庐而居,炼丹寻药(这便是首望山来由之一)。
由于卢生偷偷远走他乡,秦始皇十分恼怒,于是下了通缉令并对所有在咸阳城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欲查出卢生下落,终无所得,最后秦始皇将逮捕的460多名方士儒生全部坑杀在骊山山谷中,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后来,侯生去了武岗云山。卢生在望云山也寻到了一种长生不老之药(一种藤类植物,本地俗称虫蛀藤)。炼成丹药,服食后羽化登仙,为免世人乱服,以至天堂拥堵,升天前对此植物封赠偈语:圣人吃了登仙,凡人吃了断肠。此种植物当地又称断肠草,很多人因误服此植物而毒发身亡,因为剧毒无比,又随处可寻,虫蛀藤也成为望云山周围想寻死自尽的人的首选药物。卢生的一句偈语,令多少人命丧黄泉。当然这是题外话。
卢生成仙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就在其原有修炼的茅庐基址上,修造天门寺,雕塑卢公圣像,朝经晚忏,暮鼓晨钟。望云山现有侯仙迹、卢仙影、秦人古道、炼丹井、飞升台等诸迹。《宝庆府志》有记载。卢生便是现在的卢公真仙的真身化身了。
而卢公真仙又称卢公真人,则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的记载:(三十五年)卢生说始皇曰:“……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陵云气,与天地久长。”衍生而来。明朝张文解有诗为证《秋日登望云山》:
山北移文不到浓(侬),登临此日许孤筇。
欲看空翠无穷处,已踏崚嶒第一峰。
岳色分明开眼界,峒云浩渺荡心胸。
仙都不改秦时旧,久向卢侯叩隐踪。
由于卢生与侯生的传说故事,后来便有了一副广为人知的:“望云山上望云山,云山在望”的绝对流传于世。
此文转于隆回人网! |
|